拜谒大同清真大寺
标签:
游览大同清真大寺 |
分类: 锦绣河山 |
拜谒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是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在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的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经阿訇的允许,我走了进去。
这是一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阿拉伯经典建筑艺术巧妙融合的殿堂式建筑群,是大同海纳百川、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国唯一一座在正史《二十四史》中有载的清真寺。大寺内明嘉靖丙午(1546年)陨石碑刻,也是现知全国独一无二的一块刻在陨石上的阿汉文碑刻。
大同清真大寺在我国多部史志和寺内众多碑记上都记载着它悠久的历史。有关它的创建年代,有文字记载的主要是:明永乐中期(1403~1424),见于大同清真大寺明天启二年《重修礼拜寺碑记有铭》。这是因为一些文物专家据现有资料对大同清真大寺建筑年代考察论证的结论,多认为是明清年间的建筑遗构,加之有碑记佐证,遂成主要论点。
大同清真大寺整个寺院从大门开始,先后设有四道不同形状的寺门,沿大寺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顺延展开。在各个寺门中间设置了多进院落,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个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高大宏伟的正门是1936年穆斯林集资改造的。大门现为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门上不同部位都镶嵌着精美的阿文及汉文艺术石雕。穆斯林进入礼拜寺时,须从两侧进入后,再转入正门进入寺院。
第一进院落从大门至头道牌坊,大门台阶高于主院约1.5米,为全院最高处。走下多级台阶,院内砖石地杩由东向西呈下坡状延伸。第二进院落从头道牌坊至省心楼,再走下几级台阶,院内砖石地面略呈坡度。前两进院落为大门至主院的过渡地带,中间的木牌坊,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突出了寺院氛围。从省心楼下的门洞或两侧的旁门进入,再下两级台阶,就是清真大寺主院。眼前豁然开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大殿左右前方,有两株参天古树,一株为古槐,一株为京杏,树龄都在数百年。大树左右两侧为星月造型的华表。整个院落古树参天,华表精美,一派江南园林风光。主院低于九楼巷街面1米多,据专家说,越是年代久远的寺院就越具有这一地形特征。
明代大同总镇马芳及麻贵等开凿于万历己丑(1589)年的泮池及同年建筑的泮桥,是清真大寺主院内的中心建筑,主要是为存贮和渗漏寺院雨水。寺院内有了小桥流水,极大地美化了环境。泮桥为三孔石桥,泮桥中部,木牌坊南北横空出世。桥下波光粼粼,桥上围栏曲折。石桥栏杆原为大同地区火山岩料石俗称青石做成,后来更换为汉白玉桥栏。
礼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凸字形,为大木起脊式结构,由殿前抱厦、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既攀连在一起,又各自风格独特,形成一座完整统一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整个大殿为五开间三进深,大殿殿身最大长宽为27.86米×21米,使用面积47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大殿设置为东西朝向,完全按照伊斯兰教朝拜克尔白天房方向设计的。
殿前抱厦为明三开间,前排由红色廊柱支撑,一整间的进深,既是殿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脱履穿鞋之处。大殿殿门宽敞高大,抱厦两山后面左右各建有一间敞厅设为碑廊,立有十余块明、清各个时期的汉字碑文。大殿屋面全部为桶瓦盖顶,原来前檐的瓦当是专门为清真寺烧制的,上面用阿拉伯文刻写着“尔勒哈木杜林俩西”,即我感谢真主。
大殿古色古香的格扇门窗,图案瑰丽的天花顶板,成功地把阿拉伯装饰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手法融会贯通,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大殿前梁为连续五孔砖石圆券廊柱,巧妙地运用了无梁结构,既是殿室之间的美化,又起到承重支撑作用。五孔圆券廊柱形成五孔拱门,中间的拱门最大,两侧四孔略小一些。拱券所用的石料,全部经过双面雕花,图案丰富,结构严谨,经过彩绘后尤其壮观,突出了伊斯兰教的装饰特点。这种石砌无梁结构多为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大殿第二间进深结构采用前圆后方的异型木柱支撑,就连放置木柱的石础也做成前鼓后方。在两组木柱与两侧墙体之间,为三座双面木刻雕花拱门,也是中间的门稍大些,两侧偏小些。木雕图案精美,别具特色。屋顶由大木框架构成,这种建筑结构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顶部大梁上通体彩绘,五彩缤纷。大殿右侧前方,立有木制敏拜尔即宣教台一座。
最具特色的是大殿西端的后窑殿,顶端为八角形实壁园顶亭,巍然耸起,直插云端,其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近30米,为整个寺院的最高点。远远望去,高耸入云的园瓷顶光彩夺目,气势巍峨。后窑殿殿身缩为三开间,进深一间,大殿骤然收拢集中视线,收到了礼拜堂应有的效果。殿身最前方为米合拉布即圣龛,位置突出于正殿前端,墙壁正面的圆形匾额上书写有大幅经字。
省心楼是清真大寺显眼的建筑之一。从大门穿过甬道,迎面突起一座中国传统阁楼式建筑就是省心楼。楼下为砖石拱券式四通门,正门特别做成外拱内方,便于镶嵌门户。上部木阁楼雕梁画栋,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大木屋顶,上部饰以黄色琉璃瓦极具风采。省心楼又名邦克楼,主要为呼叫穆斯林礼拜之用,立于高耸的楼阁之上,声闻四隅,与古城的钟楼、鼓楼等建筑颇为类似。
主院南北两厢各为五间配殿,为了对称,北侧按正房设置,南侧按凉房设置。构成了完整形制、美观大方的四合院建筑群。
寺内前院两侧配房为男沐浴室及太平间等。沐浴室根据伊斯兰教大净和小净的要求,分别设有单间沐浴室,分为大净沐浴间和小净沐浴间。还设有盥洗池,供穆斯林洗漱之用。寺内原来还有自备水井,排水管道及渗水井等污水处理设施。
大寺后侧旁院的大同清真女寺,是一座中国古典民族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相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建筑风格与清真大寺保持一致,使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清真女寺全院南北长37.5米,东西宽18.5米,总面积达69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个大院,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清真女寺。前院主要建筑有大院门楼,为西向。后院正面是清真女寺的主要建筑礼拜大殿,位于后院的最北端,中间留有花坛。大殿按正房设置,明为五开间,使用面积约90平方米,按礼拜朝向跪列可同时容纳近二百人。礼拜大殿的地面整体铺设木地板,顶蓬为木制天花板,正西方的“米赫拉布”,以阿拉伯文“都阿”经字画作为装饰。大同大西街改造后,大同清真女寺实际成为单进院落,称为独立的寺院,大殿也改建为砖混结构。
历史上大同清真大寺占地面积较大,整个寺院包含的回民小学校园、九楼巷路东跨院和清真大寺三个院落,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中东跨院主要为清真大寺阿訇、满拉起居室。小学校院内的房舍原为历代“大同阿文大学堂”的旧址。此外,大同清真大寺还有一些寺产寺业,主要为部分临街铺面和一些居民住宅,集中在钟楼、九楼巷、院巷、县角、大北街一带,除一部分历年房改产权变易外,其余多为回族家庭租赁居住。
2009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对大同清真大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先后添置了望月楼、配殿、大寺西门等重要主体建筑。焕发出古貌新姿的大同清真大寺建筑面积已超过一万多平方米,重现了古都大同又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
另外,大同清真大寺内还有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附属文物:主院两侧碑亭文化大革命已毁及大殿两翼、女寺门后置放的明朝至民国年间的十四通碑记,现缺一通。大殿门前置于放的元代陨石,上面分别刻有历代名人题词及著名阿衡提写的《古兰经》经文十余处。其中汉文题刻主要有篆书“耸翠”二字、明嘉靖丙午(1546)孟冬立等字样。题记刻在陨石上,这在国内伊斯兰教碑刻中仅见一例。大殿门头、大寺门首、二门门头、大寺牌坊、厢房门头历代匾额。其中大殿门头为阿文经字匾,二门门头为清嘉庆年穆斯林捐资匾、大寺牌坊有清末慈禧题写的“圣教”匾。大殿门前悬挂着一块珍贵的康熙三十年颁发的“圣旨”匾。传说康熙第二次西征准葛尔丹时驻跸大同。一天夜里,别处静悄悄,但这座清真寺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有人就密奏康熙,“回回夜聚明发,图谋造反”。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康熙微服私访,亲自来清真她真相,查明回回遵从主命,叩拜真主,毫无造反之意。于是康熙金口玉言下诏:“通晓各省,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回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回各守清真,不可违命”!
汉代以来,大同就是沟通和链接西域各国各民族的重要城市,北魏时期作为都城,跟西域各国各民族交流十分频繁。是特别重要的北路旱路“丝绸之路”之一。清真大寺碑刻是明代天启六年所立,碑文明确记载,是“西域人重修”。这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各国各民族与大同之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长期交流、交往和和谐共存。
大殿内灯饰主要有可调挂蜡艺术铜吊灯,为清末文物、硬木宫灯,为明代文物等。香牛皮门帘为清朝道光年间文物。据说还有明代遗留下来的清真寺共用食具青花瓷碗、瓷盘等,以及清代、民国年间青瓷;历代《古兰经》手抄本、刻印本及清真寺藏书。
以上明代硬木宫灯、明清代青花瓷器、清康熙圣谕牌、清朝中期香牛皮门帘、慈禧题写的“圣教”匾、《古兰经》本等均毁于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与大同清真大寺相关联的其他重要历史文化古迹有大人坟。大同大人坟是大同伊斯兰教中地位仅次于清真大寺的历史文化古迹。大人坟原址在大同城西门外,紧邻大同城西城墙。这里是一座布满了历代回族先人的公墓,二十四位贤人的陵墓就在这一公墓北中部的一个高台之上。高台高出周边地表约5米多,乃沙尘多年堆积而成。此高台的初成时间“最早在辽代初期,最晚在元代后期”。二十四位贤人的陵园有砖砌围墙相围,南侧正中,建有一古色古香的宫门,兼作碑亭,两侧墙面上镶嵌着石碑,上有阿汉文纪念志铭。围墙南侧有看坟场人居住的小院。陵园由甬道、砖地、墓台、拱北(石墓盖)、纪念物等建筑组成。墓台之上,二十四座墓葬分两行整齐排列。1946年,大量石碑被阎锡山军盗去作防御工事。而镶嵌在宫门壁内记录二十四位贤人事迹的碑记则被移入大同清真寺内存放,不幸后来失于文革。
1952年,为配合城市建设,大同穆斯林积极支持政府的决策,对大人坟回民墓葬群进行了集体迁葬。迁葬前,对大人坟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墓穴开挖后散发出阵阵浓香,久久不散。遗骨出土后装车起运时仍香气逼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