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八七)上宅文化遗址

标签:
考古发现弥补空白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八七)上宅文化遗址


平谷区有个上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韩庄镇上宅村北200米处山坡台地上,距今六千年,是继河南仰韶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山东大汉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之后,又一处重要远古遗迹。该遗址共分八层,上层为商周至唐辽文化,中层与红山文化接近,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深达4米多。
上宅文化遗址1984年发现并试掘,1985~1988年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5 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4米。总发掘面积3 500余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余件。发掘出长80余米、宽9米的东西走向灰沟一条和陶窑一座。灰沟东浅西深,东段分岔为两条小灰沟,陶窑位于两条小灰沟之间。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八层:第一层耕土层;第二层灰黄色土,质地松散,厚0.31~1米,出土唐辽砖瓦、陶瓷碎片,此层下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第三层,浅灰色细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细泥红陶残片;第四层,灰黄色粉细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少量泥质灰陶及石器;第五层,暗褐色细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块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细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六层,青灰色土,干燥后近灰黄色,土质较硬,厚0.5米,出土夹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种类少于第五层;第七层,黑灰色粉砂黏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与第六层相近,数量较少;第八层,灰黄色粉砂黏土,厚1米,出土较少网格纹厚胎夹砂红褐陶片。
只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石雕石猴,出土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致的工艺品陶塑猪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正式将上宅遗址、北埝头遗址出土器物移交平谷区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这批文物自出土后收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计12
1987年修建的上宅文化陈列馆,是我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1989年开馆。
上宅文化陈列馆在风景如画的金海湖西侧,占地面积8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284平方米。展厅面积907平方米。馆内陈列主要是上宅文化及周围考古的科研成果。这里陈列着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众多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呈现出上宅与周口店东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画面。
这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主体建筑仿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关池穴式马架子窝棚状,建筑面积1284平方米,展厅分为上下两层,按四方八卦置形,楼梯设在中央,旋转而上,整个布局构成太极图式。一层展厅主要陈列“上宅文化”及周围环境的考古科研成果,通过斧、磨盘、深腹罐、碗、杯等器物生动地反映了“上宅文化”的独特内涵,再现了北京灿烂的远古文化。共有展线230米,照片42幅,图片资料23幅,文物132件。展览又分四区:第一区介绍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概况;第二区陈列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100余件;第三、四区分别介绍北京地区环境考古及发掘现场情况,各级领导视察、专家工作情况。二层是综合厅,主要陈列平谷县近10年来出土、征集的文物精品200余件,反映了从商周到明清时期平谷人民生产、生活的情况,与一层陈列的新石器时代上宅文化交相辉映。
北京地区史前考古自从发现山顶洞人,东胡林人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重大发现。从山顶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北京人到哪里去了,这一直是个谜,困扰着人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谜终于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揭开了!
1984年3月19日,平谷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兴庄乡北埝头村西500米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址东南距县城7.5公里,北面可望起伏的燕山山脉,南面距平顺公路2公里,洳河流经村北,后转向南流入?河。遗址坐落在洳河南岸一片高出河床7米、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的台地上。遗址西部由于村民取土被破坏了一部分。市文物研究所首先对被破坏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清理发掘,1988年又对遗址东部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经过发掘,发现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深度一般在0.8至1米,文化层厚度在0.5至1米之间。第一次清理发掘60平方米,出土各类陶器93件,其中完整的13件,各类石器73件,清理出居住遗址十座,第二次发掘又发现三座居住遗址。两次发掘出的十三座居住遗址的分布较集中。这些居住遗址直接挖在生土之上,属于半地穴式建筑。从房址残存的形状看,平面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三座是抹角方形,直径一般在2.5米至4米之间。在房址靠内壁的底部,发现柱穴的遗迹。居住地面经过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层5、6厘米厚的红烧土。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发现了一个或两个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内存较多的木炭渣和烬土。在陶罐周围的地上发现 较多的红烧土碎块和颇具特色的一种灶膛。这些足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就住在这种篱笆墙式半地穴房屋中,过着一种氏族部落式的生活。
上宅文化的发现、确立,使我们认识到,北京人在从山顶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之间这一时期内,生活在山前台地上,并且已经出现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图腾崇拜精神活动;作为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交通枢纽的北京地区,亦有与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几次来上宅考察后认为,上宅遗址要早于西安半坡遗址,是一种代表北京东部地区的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具有综合的研究价值。又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及多家电台、电视台向海内外报道了上宅文化这一北京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从此,这个代表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在考古界和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成为平谷县乃至北京的又一骄傲。
上宅文化陈列馆的建立,成为向世界展示古都辉煌历史风貌的又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