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七七)灵泉漱玉
(2019-02-04 15:16:17)
标签:
平谷八景亟待完善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七七)灵泉漱玉
平谷城区北二十里有一灵泉山,据《平谷县志》记载:“灵泉,在灵泉山麓龙王庙神坐下,水高地数尺,山下接修土埂引水西行,穿水峪寺而过。”灵泉沿着山路逶迤西行,闪露在野草山花间,如诗如幻。路中有一断崖,宽约三尺。史志记载:“寺东一里许,灵泉涌出,依山路西流,路中断,接以石桥而凹其中。两旁行人,凹中受水。又作孔,使水半漏桥下,飞珠喷玉,若骤雨声,名漏桥垂瀑。半仍西行入寺内。寺之西禅舍为庖厨,内有方井,深约二尺,水过其中,将菜馔置木盘中,放井内,听其自然流行,穿寺而西,在溪边可坐待其流至,取用之,较曲水流觞更为奇绝。”至今那道灵泉依然流淌,旧时形成一景“灵泉漱玉”,为平谷八景之一。
寺院楼前西侧一水池,池中似是一方巨大的太湖石。池边两棵柏树。流过石桥的水继续西行,流入寺院,进入西侧厨房。再西流进寺院中,正是卧佛殿前,上搭平板小石桥,桥上护以石栏。泉水经此西流而去。现在泉已改道,可那个“漏桥垂瀑”的漏桥尚在。漏桥南边有三尺多宽大石板,倚漏桥横陈泉上。这就是令多少人迷惑不解的峨嵋山一奇景:“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上流”。那块大石板而今砌在漏桥北水渠下,仍可看到。更妙的是,水流经凹槽时,一股水从槽孔漏下,飞珠喷玉,声若骤雨,此又是一景,名为“漏桥垂瀑”。
自龙王庙遗址北望,山峦耸立。清雍正六年(1728年)《平谷县志》绘有平谷八景图,“灵泉漱玉”图所绘正式北面之山,只是绘图中将山顶略为“拔”高,从而更具艺术性,且泉水从山上倾泻而下,珠玉飞溅。
按《明史》记载,灵泉曾受到明代垦田使徐贞明的治理,筑塘捍水,引水成田,有“灵泉通万派,玉漱润千家”之功德。徐贞明是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治理过京东州邑如平谷、三河、密云、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处,共垦水田三万九千余亩,著有水利专著《潞水客谈》。此泉在他的治理范围之内,想必当年水势急迅,清代平谷人马一骥形容它“势亚瞿塘泻,高翻雪浪花”,言灵泉漱玉的壮美堪比长江瞿塘峡。
灵泉一直没有干涸,近年来被改造成村中各家各户的自来水。村东关帝庙前有条河渠,水流潺潺,村民说这也是灵泉水,因水流较大,无法全部进入管道,一部分水穿过山体,从庙东山脚奔出,沿庙里沟渠、蓄水池及放生池打个回环后流向寺外。庙内一处砌出地面的井内标注是灵泉水,供饮用,东侧月亮门外,水出山口,飞落低处,碎玉点点,严寒冬日少有结冰迹象。而寺外灵泉水依然恣意地年年送着落花,成为山乡最灵动的风景,温暖着村民柴米油盐的生活。
旧县志中,这道泉总与一座古寺相提并论,有着曲水流觞的动人往事。该寺位于灵泉山西南里许,名兴善寺,因灵泉流经寺中,旧名灵泉寺,俗称水峪寺。《光绪顺天府志》载:“兴善寺,唐咸通三年建(862年),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修。”该寺曾是京东著名古刹之一,《平谷县志》称其“寺址宏敞,楼殿崔巍,远近寺院无出其右者。”寺庙建筑由山脚而上,依次建有山门、金刚殿、钟鼓楼、如来殿、卧佛殿、地藏菩萨殿、真武殿、大悲阁等,当地人称之为“八层大殿”。
最高处建筑大悲阁位于山腰,为两层建筑,内奉千手千眼佛,高三丈余,左右侧立像高半之,东西墙壁塑诸天神像,北面塑悬山,分十八洞,洞塑罗汉一。阁之二层,四壁皆塑小金佛,高七寸,三面皆满,相传名千佛山阁。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刊有千佛山阁的照片,西依峭壁,为木构建筑,脊带鸱吻,歇山顶,二层有围廊。
兴善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明永乐年间,御马少监朴实令僧泽聚前往寺中住持,并捐资重修灵泉寺。正统八年(1443)二月,朴实出钦差从此路过,看到峨嵋胜景十分高兴,又捐资助寺。月底回京后,上奏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兴善寺",泽聚为住持。从此,寺前山门挂上了"敕赐兴善寺"的门额。
灵泉漱玉是近年来已经确定的平谷八景之一,并且树立了由书法篆刻家王玉书先生题写的标志碑。
灵泉漱玉
清·刘爱
野寺云根骤起澜,龙宫喷出碧琅玕。
清凉远得天潢派,唇齿忽生六月寒。
灵泉喷碎玉,一曲傍山泉。
处处供游客,年年送落花。
清音云外和,哀响涧中哗。
到海须时日,安流且莫夸。
灵泉通万流,玉漱润千家。
势亚瞿塘泻,高翻雪浪花。
灌籼遗厚利,浸草注深洼。
终作朝宗思,蓬瀛路未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