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五八)车王坟

标签:
朝代更替社会前进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五八)车王坟
题车王坟
言泊远
任何事物都有从诞生、成长、兴旺到衰退,最后走向死亡的过程,朝代的更替也是一样。大清朝虽然历经二百六十多年,最后也走向了灭亡。皇帝没了,王爷自然也会逐渐衰退、破落。我要说的这位王爷就从一位身世显赫的王公贵胄,克勤郡王府的铁帽子王爷沦落为一个拉洋车的,这变化之奇悬殊之令老北京人瞠目结舌,唏嘘不已。
车王坟在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为清代克勤郡王享元及其子尚格的墓地。亨元墓占地两亩,建有宫门一座,外有围墙,圈内月台之上是宝顶。宫门内外松柏茂盛,最粗的柏树直径1.3米以上。尚格及其子承硕、孙庆惠墓地,占地三十余亩。宫门外有月河、神桥,宫门内月台之上有三座宝顶,高近一丈。1939年墓被盗。存宝顶一座,虽已下沉,但仍有2米高。关于“车王”之称来自于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晏森。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克勤郡王府败落,晏森先后卖掉了包括冯村等五处历代克勤郡王墓地的树木和砖瓦石料,最后沦为洋车夫,社会上戏称其为“车王”,由此将其祖上的坟墓称为“车王坟”。
克勤郡王,即多罗克勤郡王,清朝世袭郡王,努尔哈赤之孙,代善长子岳托于崇德元年被皇太极封为成亲王,次年降爵,死后追封为克勤郡王,其子罗洛浑改为衍僖郡王,其孙罗科铎改为平郡王,乾隆时改回克勤郡王,发了执照,世袭罔替,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晏森从小娇生惯养,在十四岁时就继承了克勤郡王的爵位,其祖上是满清八大铁帽王之一的岳托,可算是清朝权贵中的权贵,少年得志一时间好不得意。1910年,晏森在老爹死后,成为第十三代、第十七位克勤郡王。铁帽子戴了没两年,大清国没了。晏森平时花钱花习惯了,虽然岁数不大,可八旗子弟花钱的玩意儿全会,什么架笼遛鸟,傍戏子,打茶围,喝花酒晏森全占了。好在晏森不抽大烟,要是再抽大烟,身子骨垮了,以后的洋车就拉不了了,就更不会有车王了。
溥仪对晏森不错,退位前给了晏森不少宝贝,可是他转手就把宝贝卖了。换了钱,照样该玩儿玩儿。过了不长时间,就把钱花光了。晏森便开始变卖祖业,毕竟做过铁帽子王的人,晏森卖祖业也卖得有气魄。别的王府都是卖传下来的古玩字画,而后是御赐宝物,最后没辙了才打王府的主意。但克勤郡王晏森不同凡响,卖那些字画古玩多麻烦,能换几个钱,要卖就卖大的。一出手便是卖王府,屋子那些玩意儿一块儿包圆全卖,最终这座铁帽子王爷府被是当时的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买了,差不多卖了十万大洋。
可这些钱用了两年不到,晏森又缺钱了,于是晏森开始卖祖坟。先把祖坟上百棵参天大树尽数砍伐,倒卖给木厂子,而把这块风水宝地则卖给了内务府的钟扬家。墓地之中有个乾隆御赐驮龙碑,这是乾隆赐给晏森先人福彭的,做工极为考究,曾被历代王爷羡慕。可这么一个祖上御赐的东西,晏森也给卖了,买主是少帅张学良。少帅将驮龙碑运往关外,竖立于老爹张作霖墓前。
没过一年半载,这些钱又没了。晏森只有卖苦力了。于是晏森到车行租了辆车,当了拉洋车的“板儿爷”。您还别说,晏森的生意还真不错,别看早先爱花钱,但是做事挺规矩,人斯文、车干净,又快又稳当,而且体格好,嘴皮子好,一边拉车一边跟人讲故事,而且还能拽几句洋文。
可等1931年报纸把这事还登了出来,当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晏森的买卖反倒不行了,人们得知他是前朝郡王,自然就退避三舍了,做过他车的人都后悔:“王爷拉车,咱也敢坐,这是折寿啊!”随后拉车不行了,倒是得了个称号“车王”,只要他一上街,坐他车没有,追着看的人倒是不少:“瞧,车王来了;嘿,瞅瞅人家,龙行虎步;王爷就是王爷,倒驴不倒架,透着不一般……”
远在长春的溥仪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丢脸,于是让人找到他,把他带到长春去,想给他找个事做。可日本人不待见他。于是,溥仪只好又把他送北京。晏森去的时候穿的是百姓衣服,空着手;回来的时候穿的十分光鲜,大包小包没少带,还有俩人跟着。这一定是溥仪给了不少东西。据说晏森在京城买了个小四合院儿,平时也不怎么出门,好像没过多久,那些溥仪给的东西,又让他给折腾没了。再后来晏森在北京城里再也没露过面,直到终老死去。好事者把他的坟墓叫作车王坟,反正车王坟克王坟叫着差不多。
到底是不是,也没有定论。但是故事倒是确实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