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三九)古观象台
标签:
古老仪器至今犹存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三九)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
言泊远
万象纷纭一望中,紫微高冷却居龙。
群星璀璨旋枢斗,推演神州百帝兴。
北京古观象台在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在建国门南城墙上。始设于元代,初为元代司天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天象观测台古建筑。明初毁后于正统七年(1442年)重建,名观星台,复制了元代浑仪、简仪等,崇祯年间(1629-1644年)徐光启等人制作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清代改称古观象台。曾遭八国联军破坏。
崇祯年间(1629~1638年)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候时钟、望远镜、沙漏等仪器。清代时,并更名为观象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改用西方技术制造出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这些仪器具有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风格,造型纹饰极为考究,至今仍陈列在古观象台上。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朝正统年间,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五百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八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这里既有当时按照元代以来天文仪器复制的大型青铜天文观测仪器,又有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及外国传教士先后设计制造的精密新仪器,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早在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国门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时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颇具规模。
1644年清政权建立之后,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六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至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仪都已装备完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八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五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斯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 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七件仪器运往南京。现这七架仪器在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学界同行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伏斯达等都曾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之《时间历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时间历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的历法较为特殊,大多为阴阳合历,从古六历到清时宪历,共102种。其中仅有2部纯阳历,前后经历了五次较为重大的历法改革。展览运用文字和图片说明手段介绍了中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同时,展出了中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时,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