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四一八)金陵佳致
(2018-11-01 17:20:20)
标签:
燕山古老景点搜寻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四一八)金陵佳致
金陵佳致
云峰山下景难留,
风水何尝任性收?
可叹明宗生鼠目,
不思百姓怨石头。
张良玉洞
金陵佳致云峰山,
气势恢宏皇陵建。
历史远去燕京景,
历史古迹愿重现。
——农夫稼园
经过金海陵王(完颜亮)、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五世六十年的营建,形成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大型皇家陵寝。调查发现,金陵主陵区在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的九龙山,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陵区以神道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台址(鹊台、乳台)、东西大殿、陵墙、陵寝等结构组成。
陵界气势恢宏,主陵背靠海拔近八百米的云峰山,一峰三顶分布着九条脊沟,当地人称这里为九龙山。
金陵原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于1155年迁来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云峰山脚下,修建了北京地区第一个皇家陵园。1156年又迁来始祖等10个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等也陆续葬于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陵区内还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诸王兆域”。
第三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入关后,在幽州建金中都后决定在此造陵,把东北的祖坟迁到这里。明朝建立后,后金崛起,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威胁了明朝的统治。萨尔浒一仗明军兵败如山倒,熹宗朱由校听信术士之言:后金“王气太盛”与金陵风水相关。帝遂命劈山、挖洞、毁陵,拆尽殿宇,断后金气脉。
清朝入关后,顺治初年为恢复金陵,陵寝设置了守灵户。康乾两朝又命修葺了金太祖、金世宗的享殿、陵垣,并御制了碑文,逐渐恢复了一些旧貌。道光年间,二品大员金人后裔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一篇游记和附图,描述了当时金陵风貌和拜陵的见闻。当时金陵周围树木繁茂,植被茂密,溪水清澈。还有羚羊老虎等大型野兽出没。图中陵园中享殿,碑亭,围墙,神道历历在目。
1985年,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遗址调查和试发掘,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和清理,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金陵遗址,已经初现端倪。从该墓中出土四具石椁,其中的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金陵主陵区内应埋葬五代帝王,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由于该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金陵地宫内发现的两件石椁:正中偏北为完颜阿骨打的汉白玉雕龙石质残椁,石刻盖板剔刻有团龙纹,正面则剔刻着团龙流水纹,椁底残留着墨地朱纹金线勾双龙戏珠纹。这具石椁的旁边,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凤纹石椁,椁盖、椁身均为整块石雕凿而成。椁盖呈长方形顶式,雕刻缠枝忍冬纹,四角刻卷云纹,中间为双凤纹填金。这具石椁内有一具木棺,木棺外壁为红漆,漆外饰银片鎏金錾刻凤鸟纹。内有人骨和随葬的金丝凤冠和雕凤鸟纹玉饰件。金丝凤冠,不仅纹饰非常精美,保存得也十分完整,八百多年了,仍然闪烁着黄金亮晶晶的光芒。这具雕饰凤纹的石椁,专家初步认定为“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是金太祖正妻——即皇后的棺椁。
在这里文物工作者还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遗存,包括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双龙石栏板、雕花纹石台阶、汉白玉斗拱、高大的石座龙,还有龙首鸱吻、迦楞频伽、妙音鸟等珍贵文物。
房山区大房山麓的金陵,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比明代的皇家陵寝十三陵还要早。
随着历史的远去,曾经为燕京八景和房山八景的金陵佳致,只能在遗址中体会它的威严与磅礴,也许不久政府能重新修缮这处渊源深厚的历史古迹;令曾经的金陵佳致重现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