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九三)德寿堂

标签:
古老北京更需药铺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三九三)德寿堂
济世悬壶德占先,秦公孙子寄情缘。
人间祈盼良心药,玉兔捣成市场前。
德寿堂(南号)在珠市口西大街175号,是始建于1934年的老字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自创鸡鹤为注册商标的“康氏牛黄解毒丸”而享誉京城。现在是北京市医保定点药店和北京市旅游定点商店。
北京德寿堂药店(南号)创办人康伯卿,字印春,号旭东,北京东郊半壁店人。少年曾入西单怀仁堂学徒,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富于开创精神。数年后开始自制中成小药,并历经钻研实践,逐步有所成就自立发展,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1934年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德寿堂南号”,均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为主,后扩大了汤剂饮片。
德寿堂老药店从创办到发展之所以能从众多药铺中脱颖而出,名噪京城,其关键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外。
首先是经营独特。德寿堂是前店后厂型药铺,他们生产销售的药品由于选料精良,加工精细,质量可信,价格公道,在京城逐渐叫响了字号,赢得了信誉。尤其德寿堂依祖传秘方研发自制的“康氏牛黄解毒丸”面市后,以其配方独特和疗效显著,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药精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洋赛会上荣获奖章,在中南海国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褒奖,从而使德寿堂药店享誉全国。
其次是宣传独特。在德寿堂南号(现址)建筑的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设计安装了一个用燃油驱动、可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并沿环形轨道循环运转的仿真小火车。这一独具匠心举动引得观者如潮,使德寿堂更加名声显赫。
再次是建筑独特。德寿堂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建筑,前店是二层楼阁,后连二进院落极富特点。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解放后,为保护好这座特色建筑曾对其进行过三次维修。1987年,宣武区政府将德寿堂纳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北京市政府又把它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的是:德寿堂允许随意拍摄,不加阻拦。应该是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更不怕拍照。
德寿堂位于旧时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南口,广安大街建成后,老药铺在周边现代建筑的包夹之下显得形单影只;不过正因如此,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更为惹眼:外立面上“同臻寿域、共跻春台”额匾经过重新彩绘已焕然一新,长幅砖雕“本堂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精洁饮片、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发”记忆着门庭若市的当年,同样醒目的还有二层外侧的德寿堂鸡鹤商标。如此景象,与药店老掌柜袁自有在《花市一条街》中所述之“招牌冲天矗立,晚间霓虹灯光彩闪烁,夺人眼目”并无二致。
沿二楼阳台继续往上瞧,是一面硕大的西洋挂钟与左右两个涵洞。1934年南号开业之初,康伯卿命人在此铺设了一条环形轨道,并定制了一辆燃油驱动的仿真小火车,配合大钟整点运转,来回穿梭于两个涵洞之间,借此招揽顾客。在火车尚未普及的70年前,仿真小火车“轰动全城,观众人山人海,竟至交通堵塞”。(摘自《花市一条街》)
时至今日,当年轰动京城的表演仍在上演,但观者之心早已由尝鲜转为怀旧。为便于采访,德寿堂副经理高学武特地引记者上楼,并开启了小火车按钮。或许是由于雪后杂物影响了轨道的导电性,小火车时断时续,跑得并不顺畅。据高经理介绍,“原来的小火车在抗战时已丢失,现在的是一家专业模型厂的产品,按老式火车1:10仿真制成,造价3万多元。”根据药店的规划,今后将再增加几节车厢,争取让小火车每天定点跑起来,恢复历史原貌。
德寿堂一贯遵循“重医德,顾客至上,守信誉,诚信无欺”的经营宗旨,视药品质量为企业生命,把顾客放心满意做为立店之本。2003年,德寿堂经整体修缮,历史风采依旧,面貌焕然一新。
解放后,德寿堂作为一家国营药店,继承和坚持老店的经营宗旨,把确保药品质量为企业生命,把让顾客放心满意做为立店之本,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坚持严把药品进货、验收、仓储、销售质量关。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断增加名、特、优、新经营品种和特色便民服务项目。由于德寿堂多年来经营讲信誉,管理重质量,服务求特色,企业知名度日益扩大,因而慕名登门和常客越来越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德寿堂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商委颁发的“规范化服务单位”,宣武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物价计量信得过企业”等荣誉称号。2000年德寿堂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2004年底通过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SP认证)。2004年德寿堂被北京市旅游局确认为“旅游定点单位”。
为了给顾客创造良好优美的购物环境。老店在店堂布局装饰上,努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店外楼顶重新恢复了昔日观者如潮,轰动京城的仿真小火车。
目前针对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现实,老店特设了降糖降脂和心脑血管药品专柜,聘有专科名医,为前来购药、就诊的顾客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药店内设三个诊室,聘请了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应诊。宽敞的候诊厅里有彩画栩栩如生,四周每一扇门都有一组精心雕刻的图形,由松鼠、仙鹤、麒麟组成一幅幅松鹤延年、吉祥如意映入眼帘。店内取鸡有五德、鹤乃永寿的鸡鹤商标随处可见。
2004年11月18日,德寿堂南号重新开业的消息刊登在北京的大小报章,文中最为夺人眼球的内容,当属“70年前小火车重新起跑”的语句。这里所谓之小火车,乃德寿堂创始人康伯卿为招揽生意而营建的一大“幌子”;这位精于营销之道的老药人,一生之中布下的幌子甚多。据其子康燕侠在《我忆德寿堂》一文中回忆,“当时(20世纪20年代)在庆乐、三庆、乐华、开明等戏院的舞台大幕上,都绣有‘德寿堂秘制牛黄解毒丸’的字样;在天桥的各个小戏园子里,也有围布特制的康氏宣传广告……后来,连有轨电车上也挂上了广告。”可以说,出自后生之辈的康氏牛黄解毒丸,当年能与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除丸药本身的出色功效外,成功的广告宣传堪称一绝。
“同仁堂走的是御药路,德寿堂的市场在民间。”创始人康伯卿早年清贫,凭着从西单怀仁堂学来的丸药制作技术自制黑虎丹、七珍丸、棍眼药等小药,挟包串店推销成药。康氏深知自己的小药难以与大城市里的大药店抗衡,而缺医少药的农村山民饮食粗劣,食之则火,需要货小价廉的药品,因此将乡镇小客商作为主要推销对象,果然货到即空。同时,康氏恪守“定价极廉批发格外从轻,非图厚利以便畅销耳”的原则,开创了中成药批发业务,药品销至国内各商埠乃至南洋各国。
德寿堂的成功,还应归功于康伯卿的锐意创新,他在世时常言:“自古以来中成药,凡有进取之新药剂,均以古方为本改进而成。”德寿堂依照京师国药商会的1171种配方制药,其中经过创新研制的丸散膏丹就有200余种;其中,令德寿堂引以为荣的“康氏牛黄解毒丸”,便是康氏在原配方中加入薄荷脑之后的杰作,不仅疗效大为提高,又起到了对丸药中雄黄恶臭气味的矫味作用。新药面世后,以其配方独特和疗效显著,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药,德寿堂也因此名噪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