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九一)丫髻山
标签:
郊区也有历史古迹 |
分类: 古老北京 |
双髻成峰蜃境出,碧霞圣殿万山呼。
轻云缥缈檀香永,尖脊冲霄独此庐。
丫髻山风景区在平谷区西北刘店乡境内,距市区75公里。因山巅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四方百姓又称丫髻山为"东大山"。 丫髻山景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有怪石、暗河、戏楼、南天门、回香亭、东岳庙、灵官殿、碑林等景观,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和古代道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山脚下的牙湖上可荡舟、嬉水,上游还可放河灯。
相传唐朝初年时,有位道士云游至此,便被其山环水绕幽雅神奇的形胜深深吸引,遂不舍再走。经四方募化,在山顶结庐建殿,供奉玉皇神像。自此,经千余年历代不断修葺与扩建,最终使丫髻山成为一处拥有规模庞大古建筑群的道教名山。从山脚下的紫霄宫向上望去,依山而建的各种古建筑鳞次栉比,遍布山坡,显得十分恢宏壮观,颇有神韵与气势。建在峰顶平台上的庙宇,皆为灰墙黄瓦。东顶的玉皇阁为两层圆形建筑,类似天坛的祈年殿,内供玉皇大帝像。西顶的碧霞元君祠大殿内供碧霞元君像(俗称娘娘),大殿之后为斗姆宫。两顶之间有内供伏羲、神农、黄帝像的三皇殿相连,由此可登东顶、西顶。登顶皆须从钟楼和鼓楼之下门洞而进,宛若进入两座古堡之中,又犹如登上仙山琼阁之境。晴空艳阳下,黄色琉璃瓦覆顶的古建筑熠熠生辉,更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观,透着一种神秘感,宛若西藏的布达拉宫一般。俯瞰整座庙宇宫观,恍若天宫仙界,令人叹为观止,确实可称之为宏伟壮观,气势非凡。
丫髻山海拔363米,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为京东著名道观,始建于唐初,历经辽金,盛于元明,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丫髻山磕头沟原有云岩寺,分上下两寺,始建于辽代,后经多次重修。上寺建筑悬崖峭壁上,其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
丫髻山景区有个状若仙桃的巨石被两山夹持,当地村民称之为“神桃峰”。历经数万年的风吹雨打,现如今,这颗硕大的“神桃”依然能分辨出桃嘴和桃身,游人从老远便可看到,成为“桃乡平谷”不可多得的一处亮丽美景。

丫髻山座西北朝东南,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错河如玉带环绕,山前有四十八盘台阶直通山顶。山后为悬崖绝壁,挺拔险峻。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丫髻山庙会之盛冠盖京师。最为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办的“万人会”。
丫髻山风景丫髻山风景区建筑丫髻山东西两顶上的建筑极为宏伟,而且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在西顶有一座别具风格的铁瓦殿,内奉王三奶奶肖像。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
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钟楼一座,高约三丈,上悬巨钟,左侧有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此外,山腰还有亭堂殿阁多处,如万寿亭、巡山庙、三官殿、菩萨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宫和大戏楼。登山沿途,凡庙皆有石碑,特别那几座御碑,石质细腻,字迹清秀刚劲,是当时石刻匠人高超的艺术杰作。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带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庙会的习俗。而庙会期间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骈肩叠迹。”
上山前最好准备好食品和水,山上卖的东西很贵。
乘车路线:从东直门乘918路汽车到官庄路口步行140米换乘郊82路到丫髻山下车。
驾车路线:从三元桥下京顺路到平谷,在第一个路口左拐,沿平密路行驶人约15公里即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