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六)同仁堂

(2018-09-07 22:42:20)
标签:

北京

不能

没有

药铺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六)同仁堂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六)同仁堂

举世闻名的北京同仁堂乐家老药铺,过去它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从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室,至解放后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关键的制药技术。

据乐氏宗谱记载,乐姓祖籍浙江宁波,其二十六世之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迁来北京。乐良才为来京后乐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衣钵。清初,其第四世乐显扬(号尊育)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才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于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药室。后世存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的一块老匾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故立匾时的康熙八年(1669年)应为同仁堂肇始之时,乐显扬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逝世,由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他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该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并为同仁堂制做药品建立起严格的工艺规范,自此以往,同仁堂制售的药品对症服用,无不验应,在社会各界迅速树立起良好的信誉,自此同仁堂的声誉大振,同时也得到皇室的信任。北京同仁堂自创办以来,不仅名盛于当时,而且历数代而不衰,载誉达三百年之久。可说是药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到清朝末年几经天灾人祸和民国时期的多年战乱使得市面萧条,同仁堂的营业也日渐衰落,解放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这一时期乐氏的同仁堂已改由乐氏四房共管。各房心志涣散,故家事铺事纷乱已达极点,这时乐氏的经营人为乐松生,由他极力支撑着这一残局,直到北京解放才给古老的同仁堂带来了新生,在1954年公私合营运动中,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从此同仁堂正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乐松生被委任为同仁堂经理,在同仁堂史上乐松生一方面属于乐家老铺最后一代主管人,另一方面又是同仁堂公私合营到正式国营企业的首任经理,直到1968年逝世。

      早在明永乐年间乐姓宁波人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