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2018-08-19 07:51:48)
标签:

半截

胡同

藏着

花园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半亩园中行笠翁,叠石幽径晚霞风。
匆匆一路风流客,黄米依然重世情。

                   ——言泊远

挂印封侯旧院宏,词人妙笔画峥嵘。
寻常巷陌说黄米,总是黎民日情。

                  ——言泊远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比起“此巷不通行”来,表述欠通顺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南北的一段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坐西朝东的5号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直接写“半亩园”不行吗?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私搭乱建的半亩园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精美的山墙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石狮子变成了两辆红色的汽车了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不是普通的“旧宅院”啊!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至今不能开放?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精美的瓦当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从北拐到西的半截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灰墙黄瓦是美术馆的后墙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精美的山墙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也是死胡同,据说这是慈禧的亲人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据说这曾经也和半亩园连在一起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三)黄米胡同

这是曾经的公主府,现在是市安全局办公处

黄米胡同中国美术馆北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原来在美术馆西还有一条弓弦胡同与黄米胡同相通,1958年修建美术馆时黄米胡同就变成死胡同了。现在黄米胡同北起美术馆后街,向南后又向西拐弯到头就不通行,东邻美术馆东街,西靠东黄城根北街。全长196米。

原来北京的死胡同都在胡同牌子下但有一块“此巷不通行”的牌子,我记得1965年把蓝色的牌子换成红色的牌子时也有“此巷不通行”的牌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

黄米胡同大概形成于清朝,称为黄米胡同至今。胡同里面5、7、9号院是清初戏剧家李渔设计修建的京城著名“半亩园”。现在,半亩园被分割成了三个小院,彼此独立。在整个宅园的东墙旁边,有一座非常别致的二层小楼,典型的中式建筑。在胡同的东侧还有一处比较大的院子,那里面现在搭建了很多房屋,院门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墙垣门,不过又和一般的院门不同,很高大。不过5号、7号两个门不是半亩园的正门,最多也就是旁门。名人大宅院的正门哪有坐西朝东开的呀?向西拐过弯来路北的9号才是正门!


一条大约不足400的胡同,却纳三百多年遗韵风情!走进黄米胡同口,虽不及体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已经能从巷口门楣看到当年“半亩园”闪露出来的笠翁遗韵。

半亩园是过去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最早这里是兵部尚书贾中承(名汉复)的宅院,由清朝初年的戏剧家李渔(别号笠翁)修建。李渔在建园时还得到当时有名的叠石专家张琏(字南垣)父子的帮助。后来,在道光年间,这座宅子北麟庆所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

清道光年间,此宅为麟庆所得。麟庆字见亭,曾任河道总督。麟庆得到此宅后,对住宅特别是花园大加修葺,改名半亩园。民国时,此宅归瞿宣颖,将半亩园改为止园现花园已拆。

宅院坐北朝南,四进院,西边是花园,正堂题曰云荫堂。有专收古琴的退思斋,专陈怪石的拜石轩,专门藏书的琅环妙境,专存鼎彝的永保尊彝。整个花园富贵而有书卷气。

清朝时半亩园有房舍一百八十余间,为三路五进四合院,北抵亮果厂路南,南抵牛排子胡同路北,西临东黄城根,名为半亩,实际半亩有余。要说半亩园得从它的设计者说起,知道国画的人没有不知道芥子园画谱的,书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和造园家李渔,他自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半亩园是清初陕西巡抚贾汉复所居之地,李渔是他的幕僚,李渔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椽,必令出自己裁”。他崇尚新奇大雅,独出一帜,以叠石著名、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道光四十一年(1861)此园为河道总督麟庆所居,并对宅院重新修缮,不仅恢复原貌,更增添许多景观,既简静清新,又铺陈古雅。游之观之使人心旷神怡,是半亩园的鼎盛时期。麟庆为官时,走遍中国,游历颇丰,晚年将自己的经历请画家绘出形成了鸿雪因缘图记共收图二百四十幅,逐图撰写图记、其中记录了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也是现在研究李渔建筑思想的珍贵资料。园内布局曲折回合,山石嶙峋,朴素大方但不乏妙趣。内有正堂名云荫堂,旁边的拜石轩,园中叠石均出自李渔之手,园中尚有退思斋藏书斋“琅寰妙境”、近光阁等园林建筑。

半亩园如意大门雕的是麒麟,寓意就是麟庆的名字,院过厅上雕有马上封侯挂印,二进院正房檐雕有狮子滚绣球、梅花群鹿三羊开泰图案,梅花寓意主人的高洁品格,前程似锦,群鹿寓意百禄,三阳为春天开始,三羊昂首望日,神态生动,令人心动不已,我国古老的砖雕文化,在这里得到李渔的广泛应用,仔细想来这也符合李渔的造园意向:“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也许正是因为年月的沧桑,半亩园如今已再难窥见它的全园风光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今天半亩园的宝贵。即便如此,半亩园的三个门前还都有“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的告示,阻止了人们进去的脚步。

据说半亩园这个名称是在清末才最后确定的,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和李渔联系在一起,我也更希望这园林的命名来源于他。记得李渔曾经写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这“半亩方塘”自然是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据载,半亩园中有拜石轩、曝画廊、近光阁、退思斋、赏春亭、凝香室、琅环妙境、海棠吟社、玲珑池馆、潇湘小影、云容石态和罨秀山房等景。其中近光阁建在曝画廊和退思斋顶的平台上。据载,于平台上远可以眺望紫禁城楼、北海白塔、景山五亭,近可俯视园中景致,可小坐玩月,也可欣赏清晓和夕阳美景。亭院有多幅名家楹联,如:“湖上笠翁端推妙手 江头米老应是知音”、“逸兴遄飞任他风风雨雨 春光如许招来燕燕莺莺”等。

世事沧桑,麟庆身后,半亩园日渐颓败。上世纪二十年代,麟庆后人将宅园分租数户。而后为瞿宣颖所有,改名“止园”。1947年被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此园,改名“怀仁会堂”,当时园中尚有假山流水曲径园门等,但已荒芜破败。1951年,半亩园被收归国有,五十年代初期,两边大宅院门前都有上马石石狮子。其中花园部分于1980年被拆除建了大办公楼,其中一块珍贵的砖雕六角园门被移往西山曹雪芹纪念馆。

黄米胡同不太引人注目,虽然地处闹市,但却保持了旧园的深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