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三)石灯胡同

标签:
北京胡同历史杂谈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三七三)石灯胡同
瓦当不是旧椽头,小巷多情庵未留。
多少风华逐逝水,石灯无语写春秋。
从这里走进去
石灯胡同
石灯胡同
自己装修后门牌也没了
石灯胡同
新建的大宅门
大门的颜色不对,门洞怎么放在外面了?两边墙上的砖雕应该放在大门内外的影壁上啊!猴吃麻花——满拧!
东厢房的后墙
西厢房的后墙及车库
这才是原来的大门,精美的砖雕
代替胡同牌子了
胡同里最大的院子
1965年换的门牌
向东的石灯胡同
向东的石灯胡同这里拐弯
这里又拐弯
石灯胡同在闹市口大街南头路东,网上介绍的都不对!从向北行驶的长椿街北站下车,走不过二十步,路东有条园宏胡同进去向东走,有条东智义胡同往南拐,走个三四十米就看见南北走向的石灯胡同了。不过,您得勤问着点,这条胡同没有牌子,四个出口都没有牌子,这也是近年来北京成立的一大特点。
石灯胡同既有南北走向的主巷,还有向东的支巷,蜿蜒曲折比主巷好像还长;还有一条向西的侧巷,只有路北一个门20号。这样既通南北,又通东西的胡同在北京我还是头一回看见呢。
在《从石橙魔胡同到石灯胡同的传说》一文中介绍:北京历史悠久,地下文物众多,一些街巷也因曾经出土过珍贵文物而得名。西城区的石灯胡同就是一个例证。石灯胡同仅有20个门牌,现在的10号原来是一座石蹬庵,始建于唐代广德二年(764年)。元代叫吉祥寺。明朝时,在重修这座破旧的小庙时,在地下挖出一个石磴(灯),石磴上刻有唐朝人书写的《心经》,这一出土文物,轰动一时并得到高度重视。石磴被供奉在庙堂中,吉祥寺被更名为石磴庵,当时朝廷的大臣、书法家黄汝亭还手书《石磴庵》三字,勒石悬于庙门外作为门额。这条小巷也被人称为“石橙魔胡同”。
石灯胡同原名为石磴巷,胡同的名称来源于一座寺庙石灯庵。在南闹市口大街,现在去掉了“南”字,就叫闹市口大街了。东起承恩胡同北至光彩胡同(从前称棺材胡同),南抵温家街。民国后改为石灯庵,1965年将胡同名中的“庵”字去掉,改为石灯胡同。庵已不存在。
明《帝京景物略》卷四云:“石灯庵,旧名吉祥,万历甲午(1594)西吴僧真程自云栖来,葺之而居,发古甃下,得石幢一,式如灯台,傍镌般若心经一部。唐广德二年(764)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适黄仪部汝亨过其地,以庵甫治而蹬适出,遂手书额,自是称石镫庵焉。”明代朝廷的大臣、书法家黄汝亨手书“石磴庵”三字,勒石悬于庙门外作为门额。这条小巷也被人称为“石磴庵胡同”。清末,庵内尚存留一个石香炉,传说是唐代的石蹬。然而,香炉上已见不到刻字,胡同仍称石磴庵。如今石灯庵早已荒废,石灯也已下落不明,其庵故址当在今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托儿所院内。
从前石灯庵前有一个小广场和一条小和,是信奉佛教的民众放生之所。农历每月初八为放生日,来此放生者甚多。
石灯庵修整好,真程和尚便在石灯庵常驻下来。这位和尚真是位恪守传统的出家人,他不尚奢侈,粗衣陋衫,朴实无华,敬业勤奋,十分虔诚,每日早晚诵经不已。二十多年如一日,没有一天松懈,没有一天听不到诵经声。他不仅对神佛尊敬有加,而且对现世生灵爱护备至,每年要在石灯庵举行放生活动,把每年的一月初八定为放生日。逐渐地这一活动名声远扬,京城老幼皆知,遂成为放生节日。这一日京城有身份有地位并热心此道的人,譬如翰林、富绅等上层人士咸集于寺内。庭院中摆放着从俗人手里收集来的一笼笼鸣啼婉转的鸟雀、一盆盆活蹦乱跳的鱼虾和一筐筐鲜活的蚌螺。香烟缭绕,敲磐诵经声声。仪式过后,鸟雀开笼,展翅飞向蓝天。水生物则运送到皇城的金水河,破冰放归自然。为什么不把鱼虾蚌放进一般的沟壕护城河里去,而是放归到金水河里呢?这是真程和尚的慈悲为怀的善心考虑,因为别处的水面,谁都可以涉足,鱼虾很有可能再遭受二次涂炭:被人打捞去果腹或卖钱为生。而皇城禁地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够靠近的。所以放进金水河,就可以避免它们再落俗人手里成为佳肴。文化人对真程老和尚的善举大加赞扬,常有赞美诗句问世。例如麻城的刘侗曾有《石灯庵放生》 篇:“知味应知痛,将无观我生。岂望鱼鸟报,难远见闻情。飞稳如人意,鸣悲作佛声,老僧相为切,汲汲晚堂羹。”赞美老和尚不图鱼鸟的回报,关切它们的生存。由于文人墨客的渲染赞扬,石灯庵更加闻名京城。
清代时,石灯庵的佛事不那么旺盛了,倒是它周围的野景吸引着文化人流连忘返。清代的《
如今的石灯胡同里门牌最多是20号,可是到底有多少个院子,我也没数。不过胡同里最突出的是1号楼6号院,算是鹤立鸡群了。还有16号,是个新建的院子从外面看还有一点意思,里面就不知道了。据邻居说,起初主人想盖三楼,周围的街坊不干,影响了大家的采光,关键是主管部门不许可。后来就往下挖了两层地下室。院子四周都有摄像头,大概心里有点肝儿颤,发了财怕人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