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2018-05-26 07:12:01)
标签:

古老

延庆

美景

真多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八)岔道秋风


榆林夕照

(明)赵羾

历尽羊肠路忽通,山村摇曳酒旗风。

烧原飞净荻灰白,落叶飘残锦树红。

鸦阵远投林日晚,雁行斜去塞云空。

惊回一枕关山梦,断送钟声下玉峰。

 

(明)罗存礼

南北征人此路通,轮蹄声引去匆匆。

天晴芦渚飞花白,日晚榆村坠叶红。

茅屋几家新酿酒,僧房何处远鸣钟。

沧溟每忆鲲鹏化,正好扶摇九万重。

 

(明)范鉷

南北车书接九关,萦迴夹道列层峦。

往来厚禄轻肥者,好念边风八月寒。

 

(清)许隆远

圜辕古道接榆林,中有歧途倚碧岑。

此际杨朱情不浅,西风况复作悲吟

 

  

 

岔道城头老土倾,依峦晓月照朦胧。
临街古树拥檐脊,黛瓦还荫岁月浓。

                    ——言泊远

 

我在老北京的故事(四十四)里曾经写过“岔道城”,但不是作为妫川八景来介绍的。

岔道城在延庆八达岭镇岔道村,在北京西北享有盛名,一是因为它素有妫川八景之“岔道秋风”的美景,二是因其曾为京城通往大漠的重要隘口和驿站。《居庸志略》记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禁扼、藩篱”形象地表明了岔道城乃是居庸关及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岔道城的作用不可小。若来敌攻打八达岭,岔道城守军可以拦腰一击或攻其队尾,使之头尾不能相顾;若来敌攻打岔道城,八达岭关守军可攻击围城之敌,内外夹击迫敌退兵。故有古人评论其重要作用:“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岔道城的险要曾经使李自成起义军三天未能攻下,只好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进而攻取了北京城。

岔道城的战略位置为何如此重要?原来,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时称南口城,其实只是个边塞关口,并无百姓居住。从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时称北口),有一条狭长的山沟——因南北关口而称关沟。关沟全长四十里,为太行山余脉与燕山的分界线。关沟内山高壑险,草深林密,沟底的崎岖小路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能走完全程。故而南口城和岔道城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贾云集之所。岔道就是从主路上分出来的岔路。关沟北口有三条岔路,可分别到达宣化、延庆、永宁。如果把关沟比作一株巨长的树干,则宣化、延庆、永宁犹如树干顶端的枝杈。

元朝灭亡,蒙古军队退回大漠。瓦剌、鞑靼部落骑兵先后从八达岭口、白羊口、古北口等要隘南下,杀人掠物,严重地威胁着京师的安全。明朝初期,为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沿着塞外的险要地势夯筑了众多的土堡,派军兵日夜守卫,发现敌情点柴草或狼烟报告消息。长城以北的村庄名称多带个“堡”字,可能与附近的土堡有关。朝廷在财政充盈之后,又把各自独立的土堡连接成土石结构的边墙,绵延百余里。边墙的高低宽窄依山势的险陡或平缓状况而定。边墙与长城、墩台、烽火台及其它边关构成了名副其实的防御实体。

在八达岭关城西北岔道处原有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为汉代建造。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重修了岔道屯堡。隆庆五年(1571年),加固岔道屯堡并在墙外包砌青砖而成为岔道城。从残破裸露的墙体可以断定,该城非一次性建成,的确经历了土堡、土石堡时期。长城守军驻扎在此城,故此又称为兵城。其时,岔道城设有守备衙署,守备统领三名把总,带兵七百八十八人。岔道城依北山偏东南方向的山势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一百三十五丈,南北宽约五十六丈。该城设东、西城门(原有瓮城);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墙上有敌楼。西、东城门的“岔西雄关”与“岔东雄关”门额,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城墙高约,由石条、青砖、灰浆和夯土砌筑而成。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既不给来敌抛绳攀墙之机会,又可缓解北方少雨的旱情。

现在,南城墙主体仍存,垛口、箭孔、敌楼全无,东西城门重修了部分外墙、垛口和箭孔,城门洞的石条地面和门外的石板桥凸凹不平,略显当年痕迹。西门内大街北侧有新修复的关帝庙、城隍庙。庙内有先民酬谢神灵演戏的戏楼。城里还有客栈、驿站、三关庙、衙署、清真寺遗址。刻满了沧桑岁月的几棵古槐,依然枝繁叶茂。它们见证了古城的刀光剑影、喧嚣冷寂。时过境迁。1644年,清军入关后,实行满蒙和睦政策,没有了战火硝烟。退役军兵就地转为民户,以种田为生,兵城演变成村庄。如今城内外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就是当年守城军兵的后裔。

古时岔道上秋风瑟瑟,可以让来犯之敌胆战心惊!今天岔道旁板栗飘香,可以让游客乐而忘返。

公交线路:德胜门乘919路八达岭中心车场下,北行800米

自驾线路:八达岭高速至野生动物世界出口,北行800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