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2018-04-22 06:59:33)
标签:

运河

文化

历史

传承

杂谈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老北京的故事(三一六)漷县张庄村

运河南北汇八方,碧水滢波浣棹长。

舞动双龙歌盛会,庶民锣鼓唱家乡。

                          ——言泊远

 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全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大运河从城东北的拦洪闸桥起始点,向东南蜿蜒流淌。途径滨河的张庄村时,经常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声、望见腾跃的双龙。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是北京市民俗文化遗产,传说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

通州区的前身通县建制可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龙灯会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在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里,记载着龙灯会始于春秋,汉代出现了“龙灯”二字,并查到龙灯会在祭祀和庆典时“舞技”的盛况。但据张庄村龙灯会现在的会头谢文荣(1934年-)追述,张庄村龙灯会的历史只能追溯到170年前的清道光14年(即1835年)。其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一直到今。

这里,有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龙灯会——这就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张庄村龙灯会。过去,每逢年节或遇灾害,龙灯会都要走会,祈福迎祥以求神灵保佑。而今的龙灯会,则成为群众娱乐健身,营造喜庆气氛的文化娱乐活动。

张庄村龙灯会龙头的方口造型及蓝色双龙在北京地区较为少见,蓝色代表“水”,带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色。另外,在龙的脖子上各系五个铜铃,双龙舞动时,铃声悦耳,显示出创造性和群众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历史上曾经有表演套路三十多个,而现在只整理出其中的十三套,有待进一步抢救。该龙灯会如得到有效保护,是对运河文化以至北京文化的重要贡献。 

一条红龙、一条白龙,蜿蜒舞动,时缓时急,动作矫健,气势如虹。春节临近,在漷县镇各村内,已年味渐浓,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周起营村的小车会、凌庄村的小车会、马头村的路灯会陆续在村中“开起了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提前大饱眼福,感受节日气氛。

龙灯会是通州民间舞蹈中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解放前,漷县境内有龙灯会档,多分布于县城以南运河沿线村庄。历史久远者应属漷县镇长陵营村、张庄、马头村龙灯等。龙灯会,以竹篾扎成龙头、龙身、龙尾,分别缚在约五尺长的木柄托上,木柄托间留有木塞座,以利燃烛;表面糊高丽绵纸,以彩色绘成龙的形象,一般为十几节,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筒状布制龙衣相连,龙衣系在龙身上端,表演时手持木柄而舞。一人持彩绸“龙珠”引导舞龙动作,表演者大都头包青巾或毛巾,身穿对襟黑上衣、扎腰带;条件好的要穿紧口灯笼裤,脚穿薄底快靴。

通州耍龙特点通常是两条龙一起表演,白天舞起来上下左右跳动,时缓时急、蜿蜒飞舞、动作矫健、气势雄浑;夜间舞龙时则要龙身内燃烛同时施放花炮,看上去火花四射,龙在万丈火花中滚进滚出。其表演程式有龙甩尾、龙打滚、盘龙窝、二龙戏珠、龙绕沙滩、二龙戏水、地龙过背、二龙闹江州、金龙盘玉柱等动作或造型。舞龙内容一是节日时以图吉祥,二是在特殊需要情况下直接地祈求,因此始终贯穿着感情导线。其风格和当地群众的性格民情、生活习惯、劳动方式,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如漷县马头村所表演的“龙绕沙滩”套路,就很可能是该村地处河滩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但作为一种艺术,主要还是以塑造龙的动态为其手段,而内容则蕴含于形象之中,根据群众欣赏要求,以优美的舞蹈形象取悦于群众,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通州地区的龙灯会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点。有的会档是两条龙一起表演,而马头和张庄的龙灯与小车会同时表演,称为“龙车”,但多数会档时合时分,有的还配以唢呐、鼓乐,造成热烈节日气氛。但是,无论哪种表演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龙珠的引导下活动,动作变化更听从舞者的指挥;每套动作的连接都要走一次固定队形后再转换另一个表演套路;在广场表演为照顾周围观众都能看清,每套动作均往返两个方向;多用打击乐伴奏,节奏明快跳跃,情绪热烈。如郎府乡金各庄配有鼓面直径为一米的两面大鼓,四副钹,两副镲,一面大锣,伴奏根据舞蹈需要而多次反复,舞者不受打击乐节拍限制,伴奏只起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通州龙灯会最有特点的要属漷县镇的张庄村龙灯会和马头村龙灯会。

张庄运河龙灯会可追溯到1834年即清道光十五年。距今已有170年历史。据现在会头谢文荣回忆:他家已经有四辈人参加张庄村龙灯会。谢文荣的曾祖父谢万春、祖父谢永富、父亲谢廷俊都是龙灯会的骨干,谢文荣曾祖父之前是否就有了龙灯会待考。

张庄龙灯会是蓝色双龙,主要伴奏乐器有大鼓、钹、铙、镲和筛。每逢年、节、祭祀和灾年都要“起会”。正月初二、正月十五属节日欢庆起会,营造节日气氛;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娘娘庙庙会属祭祀起会,祈求上苍赐福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遇到旱、涝、病虫等灾害年头更要起会,起会地点是村中关帝庙和村外运河边的冰雹庙起会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相传这天是关老爷生日,这天起会,是祈求关帝神灵减少灾害、拯救生灵。

早年间耍龙有三十多套路,现在整理出十三套,有龙翻身、单跳龙把、双跳龙把、龙劈叉、串花篱笆、钻黄瓜架、压龙尾、钻龙尾、甩龙尾、龙双绞、龙打挺、龙盘窝和龙过背等。会头谢文荣表示:准备创作一个新的套路,架一座一人多高的道具木桥,在桥上表演龙过桥,桥下表演“龙盘柱”和“龙戏水”,前景必将壮观。

张庄龙灯会负责人有谢文荣、冯乃良、武国华;演员二十人,每条龙名耍龙人和名执珠人;乐队人,即大鼓人、大钹两副人、大铙两副人、小镲两副人和吊筛人。运河龙灯龙身长15米,分7节,龙头长1.2米,龙尾长1.2米,总长17.4米;龙皮用“五幅白布”缝制,用蓝颜色勾画出龙鳞、龙尾,用“线麻”制作龙须;龙骨架用白松木条和竹篾制作。龙骨架制作工匠曾维善,师承于其父曾永发。龙珠圆形,直径0.3米,用细铁丝或竹篾编制,中空,外套红布,置于1.6米长木杆上,可转动。龙把7根均由1.6米长的木杆制作,分别固定在龙腹部、龙头下颌和龙尾。龙灯:在每节龙架里制一蜡座,将蜡烛点燃,插在座上。蜡座是一个“万向轴”,不管龙身如何倾斜、翻滚,烛光总是朝上。现在采用摩托车上的小型蓄电池,固定在龙节上,装上灯泡,光亮无比。此外,龙眼、龙珠也都装上灯泡,届时巨龙浑身泛着蓝光,珠珠红灯一盏煞是好看。

起会之前,演员乐队在村中关帝庙集中,因龙灯会的服装、乐器在庙中存放。演员化妆后执龙出庙门,乐器中唯有吊筛击打,吊筛低沉的“哐——哐”声,余音不绝,传遍全村。听到筛声,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邻村人听到筛声知道张庄起会了,争先恐后纷至沓来,人流拥着双龙奔村外运河边“冰雹庙”。会头焚香后,舞龙开始。双龙先在庙前舞,而后进村,边舞边走,遇到茶桌,停下来舞上一番,继而前行,再遇茶桌再舞;绕街一周后,在村中关帝庙前舞毕收场。正月十五元宵节,夜舞龙灯最精彩。龙节里蜡烛点亮,两条蓝龙上下翻飞,红红的龙珠像一团火球,引得双龙追逐,围观的百姓手执荷花灯,没做荷花灯的用木棍扎一个玉米骨,沾上煤油,火苗飞窜。此时,人头攒动,灯火通明,蓝色蛟龙滚动着火球游弋,人们其乐融融。

张庄龙头十分少见,即方型龙头方口大张。张庄村龙的制作工匠曾维善讲:这是老辈儿这样传下来的,飞舞的巨龙必须张着大嘴,那神态才是呼风唤雨的龙王。龙口大张,有动态感,使龙的造型更加完美。张庄村的龙还有两处别具一格:一是龙脖处系五只大铜铃。会头谢文荣说,铜铃也是老辈儿传下来的,动态中的龙,铃声大作,增加龙的威武也渲染节日喜庆气氛。另一处的龙是蓝色的。张庄的村民认为:蓝色能激发人的想像力,增强人的斗志。张庄在舞动两条蓝色的巨龙时,村民百姓会受到积极向上的鼓舞;蓝色龙,北京地区极为少见。据北京市民间舞蹈专家董敏芝讲:她在组织全国龙灯调演时,发现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多有蓝色龙。这更证明了大运河漕运使南北文化在通州地区交汇、碰撞融合,并在通州扎下了根。张庄运河龙灯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