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四)居庸叠翠

标签:
燕京八景居庸叠翠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四)居庸叠翠




居庸关有南北两口,南为南口,北称八达岭。中间是一条长达十余公里的山涧溪谷,俗称关沟。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故有“居庸叠翠”之名,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叠翠,主要范围为昌平境内以关沟中的居庸关为中心的居庸关景区。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居庸关,始于秦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位于关沟中部,1971年在内蒙古东汉墓发现的《居庸关运筏图》壁画,不但有关城,还有舟渡。水门之下题有“居庸关”三字。今所见居庸关有水、陆两个关门,其水门跨于百米的山沟间,水门券门虽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终年不断。当年水势很大,过沟需用渡船。元代陈孚有《居庸叠翠》诗喻之:
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
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阳飘急雪。
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
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明代画家王绂在其绘就的《北京八景图》题字称:“两山峡峙,一傍流水,骑通连驷,车行兼辆,先入南口,过关入北口,关中有峡曰弹琴,旁道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
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
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
盛世祗今无战伐,投戈戌卒艺山田。
也许乾隆认为自己诗写的很美,或是想对此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写赋诗:
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
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
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
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
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碑高3米,用房山石窝地下天然礓石制成。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关隘所建石门如台,其下穿以梯形园劵道。雕饰繁缛。门道两笔浮雕四天王像及各族文字经文咒语等。门上相传原立甁式塔三座,今已不存,为我国建筑中之精品。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早在1961年,位于关内的云台,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写下大量描绘居庸关的诗词赋和碑刻,石刻文字,其中,古诗词有一百七十首左右,近一万三千余字。居庸关现存石碑近二十块,其中十四块较为完好。
驾车路线:马甸桥上八达岭高速至居庸关出口,沿路标即到。
公交路线:德胜门乘坐345快到沙河下车,换乘昌68路车直达景区。德胜门乘坐919路南口区间车到南口东街下车,再换乘昌68路车直达景区。城铁(13号线)龙泽站下车换乘昌平区城乡班车68路车直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