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三六)基督教珠市口堂
(2018-01-01 09:44:51)
标签:
教堂也是组成部分杂谈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六)基督教珠市口堂
北京基督教会珠市口堂,在珠市口十字路口西南角,在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的交叉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珠市口教堂是美以美会(卫理公会)在北京创设的一座基督教堂,也是北京目前仍在使用中的几座基督教堂之一。2002年6月,珠市口教堂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修复后的教堂,安装了闭路电视,信徒可同时观看牧师在二层主堂进行的礼拜活动。此外,堂内还安装了电脑、打印机、电热水器、空调、灭火器等现代化设施。珠市口教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具有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
前两年我去了一趟,门口传达室的老头不让进去。我说,我的外地亲戚来北京旅游,希望在这里举办婚礼,您看都需要什么手续呀?老头不知道,让我上楼去问。拿着鸡毛当令箭!真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
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从1926年开始珠市口教堂推行自养,但继续通过美以美会(卫理公会)华北年议会接受美国差会的津贴。为了保留这处教堂,修建两广路时,特意从此绕了一个弯儿。
1958年北京基督教新教各宗派教堂实行联合礼拜,六十余座教堂中保留了四座,珠市口教堂是其中所谓的基督教南堂。南城其他各教派教堂信徒都被归并该堂。
1966年文革开始,珠市口堂停止活动,1980年以后恢复开放。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抢险加固,南城惟一一座具有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珠市口堂正式复堂。近千名受洗信徒又重新在这里开始了宗教生活,并享受到了现代化设施带来的便捷。不过我进去的时候,里面的椅子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院里弯曲的十一合板椅子一样,十分简陋。远不如天主教堂。但是外墙上的每一扇窗户的窗台都有红色的花,这一点和欧洲极为相像,也是北京教堂里唯一的景象,也算是和欧洲接轨吧。不过人家的花是真的,咱们的花是假的,因为北京的冬天开不了花。
哥特式建筑代表着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最高成就。教堂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突出代表,它的特点是以细长的柱子代替厚墙。外形高耸轻盈,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大窗子,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华、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
在北京繁华的地区有这样一座基督教堂,可以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外国宗教,了解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