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2017-12-28 09:53:20)
标签:

郊区

遗迹

同样

不少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老北京的故事(二三三)大象石

 大象房山区燕山北部的羊耳峪家属区,形如巨象(椭圆形的花岗岩巨石)、高约两丈、长约三丈有余,摇摇横卧于微凸的花岗岩大石面上。巨石西面有一块小石相傍,远远望去,犹如巨象引领着一头小象在珊珊向东行走。传说:“羊耳峪”原为“养儿峪”,因穆桂英在此生杨文广而得名。辽宋两国征战,辽国大将韩昌在沙峪(凤凰亭)一带摆天门阵,穆桂英不顾身孕,率兵攻打。穆桂英枪挑一员辽将后,忽然感到腹中作疼,知道用力过猛,胎儿受了惊震,趴在马上,来到大象石下,生了杨文广。

       据房山县志记载:“羊耳峪大象石,县西北十二里,一名红羊峪。有大石高二丈余,形似象,故名象石。上有唐贞观元年刻石,具文:‘古石异样,其名曰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民国十三年,村人白文珊、赵普泉恐其湮灭,复题‘卓尔不群’四字,刻于石,以记胜。石前有庙,即名象石庵。”但经实地考证,县志记载颇有错误。第一次刻石县志记载为“唐贞观元年”,而实为“贞元乙亥仲春二月二”。“贞元”不是唐朝,而是金朝海陵王迁都北京后的年号,故第一次的刻石应为金朝遗字,距今八百余年。县志记载的刻石内容亦有错误,实际应为“古石异样,其形类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第二次刻石“卓尔不群”的年代,实为民国十二年而不是十三年;为刻石题字的是富白琨,勒石的为白文珍、赵普全,最后刻石的为王永辰,这才是大象石上面的真实记载。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大象石以其孤傲雄奇称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前人之所以称它“卓尔不群”,是因为它不仅样子奇大,而且如累卵一样危立于微突的石面,下面接触点极小;远远望去,仿佛摇摇欲动,随时都可能滚下石台。传说,大象石也叫飞来石,是从邻近上店村北边飞来的。很久以前,有一个“憋宝”人来到这一带。他围着石头转了几圈,贴着石头听了听,又找两个石匠对他们说:“你们用錾在这石头顶上连凿七天七夜,不管发生什么事儿,都不许歇一锤。这是十两银子,事成以后还有重赏。”两个石匠收好银子,爬上飞来石,叮叮当当在上面凿了起来。衣服上的汗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两个人一连干了六天六夜也没敢歇。手里的锤子一锤比一锤重,两眼金星直冒,脑袋嗡嗡作响,好不容易又熬到了中午。憋宝人来了,他贴着石头听了听,搓着两只手说:“快了,快了,抓紧干……”忽然,一位石匠晕倒了,锤子也掉了……就在这时,只听“哗啦”一声,石头裂了一道缝,两只金鸽子抖着翅膀从石缝中“扑楞楞”飞了出来。“完了,全完了!”憋宝人望着两只远去的金鸽子,沮丧地坐在了地上。听说,至今大象石上面还遗留着楔入石中的铁錾呢!

        美丽的传说,“卓尔不群”的外貌和年代久远的石刻,使大象石成为远近闻名的古迹。如今,大象石下已成为附近居民休憩乘凉、谈今说古的好地方。大象石前曾建有庙,名叫石痷,碑刻底座就是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