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七)转角楼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传说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七)转角楼
西四这个地名,原来叫做西四牌楼。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为了改善路口狭窄、交通受阻现象,西四座牌楼被拆除。牌楼没了,称呼也就简化为西四了。
在明清时期,西四十字路口的东南西北四个路口都有一座四柱三间的木质描金牌楼,油漆彩画,檐下有如意斗拱。四座牌楼上都有匾额,西边写的是“履仁”,东边是“行义”,南北都是“大市街”。
近年来,西四路口东北角往北,地铁出口前,又重建了一座新的牌楼。一座孤牌楼不就是“单牌楼”吗?不就成了西单牌楼了吗?和西单牌楼怎么区分呀?真是不懂历史呀!说不定决定重建牌楼的人就是外来人,根本不了解北京的历史,更不懂为什么叫“西四”?我以前在博客上说过:掉下来的耳朵再安上去可以,但是不能安在后脑勺上呀?那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吗?那不成了“笼子的耳朵——摆设”了吗?也是,本来就是摆设!可是现在还用得着摆设吗?郊区农村的许多村子口都设了牌楼,西四的“单牌楼”还有用吗?
在明末杨士聪所撰写的《甲申核真略》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过去在西四有一高大的牌楼,刑场就在牌楼前。行刑前在刑场上要搭席棚,以供监斩官员使用。席棚前竖立一高高的木杆,做处决犯人后悬挂人头之用。在西市刑场被害的人中,最为悲壮就是两位在明代两次北京保卫战中取得大胜的爱国民族英雄,一位是明正统、景泰年间的兵部尚书于谦,天顺元年(1457)被复辟的明英宗杀害于此;另一位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辽东督师袁崇焕,崇祯三年(1630年)磔(zhé)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还有明嘉靖年间著名的忠臣杨继盛(杨淑山),他因敢于反对奸相严嵩,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害。另外还有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位宫女,她们在嘉靖熟睡时用绳子勒住嘉靖的脖子,想除掉这个暴君。可是在嘉靖挣扎中被宫人解救,结果这十六名宫女被绑去“西市”凌迟处死,这就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有名的“壬寅宫婢案”。明末杰出军事统帅熊廷弼遭宦官魏忠贤陷害,天启五年(1625年)熊廷弼被绑赴西四处斩,并传首九边。由此可见,明代出名的冤案就不少,可是对于这些几百年前的历史我们已经不很熟悉了。
清代朱一新所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人市在羊角市,市至今楼子尚存。此是至元后有司禁约,姑存此以为鉴戒。”证明了在明代,西四乃刑人之地,凡逢处决人犯时均由大兴、宛平合署承办,大兴县在东面街楼,即现在西四工商银行处,宛平县则在西边这座街楼上,处决人犯后,大兴县领尸身投入漏泽园,宛平县领头贮库。
明代史玄撰写的《旧京遗事》说:“西市在西安门外四牌坊,凡刑人于市,有锦衣卫、理刑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及宛大两县正官,处决之后,大兴县领身投漏泽园,宛平县领首贮库,所谓会官处决也。”
当时,每遇处决囚犯,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数百人,自刑部街至四牌坊,兵营环卫,巡警张皇,刀林剑树,观者如堵。直到清代末期,这两座转角街楼因是主高点,是作为禁军使用的警卫楼之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