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二)红螺寺
(2017-06-18 07:52:49)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悠久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二)红螺寺
红螺寺在怀柔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皇上来寺降香,御封为“护国资福寺”。
称作“红螺寺”是因为当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寺庙山门前的红螺池也称荷花池、放生池,池中有两位仙女的石雕,从这儿引出红螺寺名称的由来。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结伴下凡,云游人间美景时,来到一座大山前,见这里山水相依,古木参天,万绿丛中掩映着一座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寺院。清静幽雅的环境,神圣肃穆的古寺,悠扬平和的诵经之声,深深地吸引了这两位久居天宫的仙女,她们萌发了在此生活的念头。白天,她们变成人身,与寺中僧人一道礼佛诵经,吃斋念佛。夜晚,她们化作斗大的红螺,愉快地生活在寺前的放生池中,放出红光冲天,将寺院和山麓笼罩在一片红霞祥云之中,她们运用自己的神力,暗暗地保护着寺庙和当地百姓。从此,这里风调雨顺,林茂粮丰,万民安居乐业。后来,两位仙女留恋人间终被玉皇大帝发现,便把她们召回了天宫。
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这两位红螺仙女的功德,同时祈盼红螺仙女能重返这里,便把寺院北依的大山称为“红螺山”,进而寺庙也被称为“红螺寺”了。
全寺共有五座院落,以中院为对称轴,横列于红螺山麓。主要殿堂建于中院,由南至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两侧分列配殿四座;东、西两院分别为客房、厨房和方丈退居寮及供游方僧暂住的十主堂;东院旁另有一院落,是退居老僧的颐养处,名延寿堂;寺的最西部为塔院。
历史上的古寺拥有三百多顷耕地,号称“一天吃一顷地”,在怀柔区境内和北京其他区有数处下院。康熙帝于公元1694年驾临红螺寺。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广建寺塔。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的第一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于邺宫寺。据《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即其中之一。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师,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古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东院为接待处;西院为方丈退居寮和十方堂;东下坎北为老僧退居寮和延筹堂,南为练习功场;西上坎为螺蛳塔和骨灰堂。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
红螺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林木丰茂,层林尽染,古树参天,将整个寺院掩映在千亩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画卷。寺周围各种树木有600多种,植物种类60多个,林内生活繁衍着多种鸟类和野生小动物。据林业部门测算,红螺寺辖区内有各种树木百万余株,林木覆盖率90%以上。寺东的松林浴园(当地人称罗汉沟)生长着1000多亩茂盛的古松林树,百年以上的古树就逾万株,是北京市重要的古树群之一。林中设有十二生肖石雕,还有500以个真人大小比例用青石雕刻而成的“罗汉”。漫步古松林中,呼吸着空气清新,享受着优雅的环境,您或是在形态各异的罗汉林中游览,或是在随处可见的石桌石凳上休憩,在悠然自得中,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罗汉沟中走一遭,身体健壮疾病消”。
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有句俗语说:“独木难成林”,而红螺寺中的雄银杏树却有“独木成林”之势,因为它从根部长出了十个笔直笔直向上发展的枝干,而且这十个支干又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当地人相传,每换一个朝代,这棵雄银杏树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支干,现在是十个支干和一个主干。这两棵银杏树春天是古树吐新芽,夏天则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到了秋天,金黄色银杏叶把大雄宝殿衬托得辉煌壮观,惹人驻足留连。银杏树是孑遗植物,中国特有的植物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树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所以雌雄银杏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大雄宝殿后有“紫藤寄松”,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此乃红螺寺一大景观。
山门前的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在竹林西北角还有一个照原样恢复的“观竹亭”,当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内设御座赏竹。红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是京北地区面积最大、年代最长、长势最好的一片竹林,所以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红螺寺的竹子为黄槽京竹,俗称玉镶金:竹子整体为绿色,沟槽为黄色,称玉镶金,反之称金镶玉。竹是禾木科多年生植物,中空有节常绿,古人将竹子人格化比喻为“君子”,正所谓“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红螺寺这片北方四季常绿的竹林已成为景区的第一大雅景。
现在的景象和规模已经和我1994年来时大不相同了,比那时雄壮、辉煌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