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2017-06-14 14:12:08)
标签:

古老

北京

历史

考证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渤海所村是柔城区第一大村,距怀柔城区25公里。

渤海为地名,唐(公元689年)靺鞨(mòhé)首领大祚荣在今辽宁、吉林一带建渤海国,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内迁到怀柔顺义一带,该族称渤海人,故把驻地亦称渤海。“所”是元明两代的卫所制度,该村元代设千户所,明代称渤海所,建渤海所城。该地西卫皇陵,北守长城,历史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越,传说明刘伯温选皇陵第一个选中的就是渤海所,后因村东有桃峪,村西有沙峪,叫“东桃(逃)西沙(杀)”,村北又有个沟叫大狼窝,于猪(朱)不利,故而否决。渤海所,盛产榛子、栗子、核桃,为明两个皇陵提供祭品的榛厂设在该村。该村还曾是唐辽西县、幽州的治所在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朝末年,由于节度使叛乱,京北地区陷入战乱,由幽州而来的靺鞨人几经辗转到渤海所一带定居,并把这里作为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为世代牢记自己的故国和部族,他们便称自己的住地为“渤海”。明朝弘治年间在这里设立了“拱护陵京”千户所,并建设渤海城池,布防千余人的军队,统管居庸关以东,慕田峪以西的长城隘口,担负着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重任。至此,渤海村完成了到渤海所村的演变。明朝以后,渤海所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渤海所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昌平文史资料》第二集45页记载:“唐建中三年(782年)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合其他重镇节度使反唐,起兵攻京师,灭燕州,城内建筑毁于火梵”。燕州沦陷后,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他们纷纷逃亡。其中此前由东北迁徙而来的渤海国的后裔们也在逃亡之列。这部分人经桥梓、北宅,入关渡河,沿怀沙河畔蜿蜒而上。当他们行至渤海所一带时,见眼前是一片草木茂盛的开阔地,便产生了落脚于此的想法。就这样,这些逃亡而来的渤海人便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因这部分人原籍属渤海国,又因战乱流离失所,不免对故土产生思念之感,为抒发这种思乡之情,他们便称自己为渤海人。由于渤海所一带山清水秀,拥有繁衍生息的优越自然条件,到了元代,这里的村落已有一定规模。
       明朝弘治年间(1503年左右),随着明十三陵部分陵园的建立和附近长城的修建加固,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明代十三陵除崇祯帝的思陵外,其余十二陵每陵都有一个榛厂。榛厂的任务是为各陵提供祭祀大典的榛子、栗子、核桃等干果产品。明代12个榛厂有5个设在当今的怀柔境内。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两个陵的榛厂设在渤海所,而长陵祭祀规格高,祭品的需求量也比其他陵大,渤海所在当时一个村承担两个陵的祭品,在上供祭品的数量、质量、上供的及时等方面赢得了官方的认可,因此坚持数年。
        渤海所村原是一座古城,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据说这座城修造得稀奇特殊,它的东北角上多出了一段长20米的城墙,这就是名闻遐迩、众所周知的“刀把儿城”。为啥叫“刀把儿城”?据说,明朝弘治年间在渤海所修造这座城时,因开支消费太大,官府便去各处捐敛、借贷钱财。听说村南大店子住着一位蔡状元,他家族人丁兴旺,而且有的是钱,便派御史前去跟蔡状元借钱,没想到蔡状元虽然为朝廷命官,却是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分文不拿。为这个,有关人士出了修造“刀把儿城”这个主意。东北角上修出一段城墙,整个城就像一把菜刀,刀对着蔡状元家的方向。这就是“刀切菜”(蔡)的克制之意。最后蔡状元一家被这把“刀”切得家败人亡。
     清朝光绪年间,渤海所村有一户“骈”姓人家,住在城东南角,祖上曾是村里数得着的富户,家有骈景山、骈景龙兄弟俩,全家十几口人,有百十来亩土地,瓦房17间和部分大牲畜,过着不愁吃穿还有些余钱的日子。骈家算不上财主,但是确实是当地出了名的“大善之家”

当时的当家人是骈景山,他自幼读书,后来学医当大夫,会批“八字”,懂得“占卜”之术。为村里人批字、占卜从不收钱。骈景山曾在位于渤海所城内十字街西路北的“四路总兵衙门”内当过管账先生。其兄骈景龙,是个秀才,有顶戴,教过书,心地善良,与人和顺。邻里都说老秀才从来没发过怒,连牲口都不骂。
       骈家虽是村里的富户,但是从不欺压贫苦人民,不歧视也不逞威风。贫苦相邻向骈家借钱、借粮从来都是有求必应,骈家没有高利盘剥的行为。骈家帮人所需、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秋天,大先生骈景龙到人家看病,把别人多余不用的秸秆拿回家,加工成锅盖,再送给缺锅盖的人家。更有一次,骈景龙发现自家菜窖口外有一条口袋,有人正在从窖内往外扔萝卜。骈景龙想了想,没说话就悄悄往口袋里装萝卜,口袋装满了,他冲窖内人说“别扔了,口袋满了。”里面人听见害了怕,不敢从窖里出来,骈景龙便和蔼亲切地对窖里人说,“别怕,出来吧,我想你家一定是什么吃的都没了,弄点萝卜回家充饥的。但凡有吃的东西,也不会来拿我的萝卜。拿走吧,以后没了还可以再来拿。”就这样打发走了偷萝卜的人。
       有一年粮食欠收,许多人家都挨饿。骈家菜园的茄子长得很好。有一天骈景山发现茄子被人偷走不少,他对家里雇工说“偷茄子的人一定是饿得没的吃了,偷茄子度命去了,那他们肯定更是买不起盐,茄子可怎么下咽啊。”于是他让雇工在每个大个的茄子把上都拴上铜钱。后来,再偷茄子的人发现骈家在茄子上都拴着铜钱,于是,骈家茄子栓盐钱的事情就传开了。

渤海所得人说话像东北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尾音长还拐弯儿,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经别人指点,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发音的“不同”村民任秀山说,他爷爷活到现在有100多岁了,小时候,常听爷爷念叨:“我们是旗人哪!”他那时小不得其解,长大后才明白,爷爷所说的“旗人”,其实意思就是东北人,因为清朝是从东北打入关的,爷爷为了“显摆”身份才这样说。

不过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证据遗迹都已经湮没无闻,很难求证。渤海所村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物,和怀柔的其他村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据说,当年渤海城布防了千余人的军队,担负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任务。城内建有仓房,储备粮草及军械物品,至今这里仍叫仓胡同。可以看出,以当时渤海城修建的规模和居住人口的数量,足可以和现在的一座城镇相媲美。

任秀山有点骄傲地说,如今的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渤海所村,在历史上就是这一带人口密集之地。这也许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怀柔第一大村”的历史渊源。

据怀柔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魏明俊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渤海古城被陆续拆除,到了“文革”期间,总长1467米的城墙已经荡然无存,矗立在十字街两旁的120棵古槐也未能幸免,两座石狮子在“文革”中也被村民以“叫它永世不得翻身”为由深埋地下。幸运的是,1993年村里开挖自来水沟时,两尊石狮重见天日。

今天的渤海所,虽然看不到金戈铁马和古城风韵,但留在人们心里的文化积淀依然厚重。昔日的东城墙基、南城墙基均已变成宽广的柏油马路和村中主街,而西城墙基和北城墙基则成为了民居的宅基。

昔日的军事衙署则变成了供销社,十字街那一块块被人踩出年轮的石条也因街道硬化长眠于地下,那些饱经沧桑、守卫街头数百年的古槐也已被现代的龙爪槐所代替。

今天,人们唯一可以看到的,是那些为数不多、散落于民居宅基之中的昔日城墙基石,以及那些现存于村部西院的守衙石狮和十块记载古城历史的石碑。村里的老人说,这古城要是保存到现在就好了;年轻人也希望能恢复古城搞旅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