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标签:
古老北京历史考证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〇)渤海所
渤海所村是柔城区第一大村,距怀柔城区25公里。
渤海为地名,唐(公元689年)靺鞨(mòhé)首领大祚荣在今辽宁、吉林一带建渤海国,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内迁到怀柔顺义一带,该族称渤海人,故把驻地亦称渤海。“所”是元明两代的卫所制度,该村元代设千户所,明代称渤海所,建渤海所城。该地西卫皇陵,北守长城,历史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越,传说明刘伯温选皇陵第一个选中的就是渤海所,后因村东有桃峪,村西有沙峪,叫“东桃(逃)西沙(杀)”,村北又有个沟叫大狼窝,于猪(朱)不利,故而否决。渤海所,盛产榛子、栗子、核桃,为明两个皇陵提供祭品的榛厂设在该村。该村还曾是唐辽西县、幽州的治所在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朝末年,由于节度使叛乱,京北地区陷入战乱,由幽州而来的靺鞨人几经辗转到渤海所一带定居,并把这里作为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为世代牢记自己的故国和部族,他们便称自己的住地为“渤海”。明朝弘治年间在这里设立了“拱护陵京”千户所,并建设渤海城池,布防千余人的军队,统管居庸关以东,慕田峪以西的长城隘口,担负着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重任。至此,渤海村完成了到渤海所村的演变。明朝以后,渤海所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渤海所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代十三陵除崇祯帝的思陵外,其余十二陵每陵都有一个榛厂。榛厂的任务是为各陵提供祭祀大典的榛子、栗子、核桃等干果产品。明代12个榛厂有5个设在当今的怀柔境内。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两个陵的榛厂设在渤海所,而长陵祭祀规格高,祭品的需求量也比其他陵大,渤海所在当时一个村承担两个陵的祭品,在上供祭品的数量、质量、上供的及时等方面赢得了官方的认可,因此坚持数年。
当时的当家人是骈景山,他自幼读书,后来学医当大夫,会批“八字”,懂得“占卜”之术。为村里人批字、占卜从不收钱。骈景山曾在位于渤海所城内十字街西路北的“四路总兵衙门”内当过管账先生。其兄骈景龙,是个秀才,有顶戴,教过书,心地善良,与人和顺。邻里都说老秀才从来没发过怒,连牲口都不骂。
渤海所得人说话像东北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尾音长还拐弯儿,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经别人指点,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发音的“不同”村民任秀山说,他爷爷活到现在有100多岁了,小时候,常听爷爷念叨:“我们是旗人哪!”他那时小不得其解,长大后才明白,爷爷所说的“旗人”,其实意思就是东北人,因为清朝是从东北打入关的,爷爷为了“显摆”身份才这样说。
不过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证据遗迹都已经湮没无闻,很难求证。渤海所村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物,和怀柔的其他村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据说,当年渤海城布防了千余人的军队,担负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任务。城内建有仓房,储备粮草及军械物品,至今这里仍叫仓胡同。可以看出,以当时渤海城修建的规模和居住人口的数量,足可以和现在的一座城镇相媲美。
任秀山有点骄傲地说,如今的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渤海所村,在历史上就是这一带人口密集之地。这也许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怀柔第一大村”的历史渊源。
据怀柔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魏明俊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渤海古城被陆续拆除,到了“文革”期间,总长1467米的城墙已经荡然无存,矗立在十字街两旁的120棵古槐也未能幸免,两座石狮子在“文革”中也被村民以“叫它永世不得翻身”为由深埋地下。幸运的是,1993年村里开挖自来水沟时,两尊石狮重见天日。
今天的渤海所,虽然看不到金戈铁马和古城风韵,但留在人们心里的文化积淀依然厚重。昔日的东城墙基、南城墙基均已变成宽广的柏油马路和村中主街,而西城墙基和北城墙基则成为了民居的宅基。
昔日的军事衙署则变成了供销社,十字街那一块块被人踩出年轮的石条也因街道硬化长眠于地下,那些饱经沧桑、守卫街头数百年的古槐也已被现代的龙爪槐所代替。
今天,人们唯一可以看到的,是那些为数不多、散落于民居宅基之中的昔日城墙基石,以及那些现存于村部西院的守衙石狮和十块记载古城历史的石碑。村里的老人说,这古城要是保存到现在就好了;年轻人也希望能恢复古城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