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一七)北埝头
(2017-06-11 20:44:11)
标签:
古老北京考古传说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七)北埝头
北埝头村在平谷区大兴庄镇,离平谷城区7.5公里。村内有锆石、镁盐、橄榄石、斑铜矿、白云岩、电气石等资源,有芒果、黄豆、韭菜、紫色包心菜、大芋头、菠菜、大树菠萝等主要农产品。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处“北埝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是保罗在“上宅文化遗址”里的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在北埝头村西500米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遗址北部为古河床,距遗址台地顶部6~7米,北400米处为错河河道。1984年4月对遗址被蚕食破坏部分(约60平方米)进行清理发掘,发现8处人类居住遗址,其中有石垒灶坑,坑旁有人类存留火种用的深腹罐。里面积满木炭。还出土陶器13件,有红陶钵、灰陶钵、圈足碗、陶磨盘、鸟头羽身器等,均为刮条或之字纹;出土石器有打制石器、盘状器、石刀、石斧、石磨盘、棒、异形器等25件。该遗址经碳14测定为6000~7000年。这一发现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史的空白。这是考古发现。
村里还有许多传说,讲述了北埝头村的由来和发展。
明代初期,北埝头村开基始祖王政携家眷来到此地,选择燕山南麓,洳河北岸的一块台地(今天的“老庄”遗址处)起造房屋,开荒种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因村址座落在河岸埝埂(护堤)一端,取名埝头庄,属顺天府通州三河县管辖。另有传说是,王政在大岭前定居后迁至“老庄”,理由是,翟各庄附近曾有北埝头村庙宇一座,并曾有北埝头的田地数顷及大片山地(区域是从东顶到西顶,北至河套,南至哈巴岭)的传说至今流传。
洳河从“老庄”村南向东顺流而下。“老庄”村西北大泉眼、笊篱把子清泉形成的小溪,分别绕经“老庄”村南、村北而过,注入洳河。这里土肥水秀,自然环境优美。
北埝头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节俭,邻里和睦、敬老爱幼、贤良淳朴。真正是“二泉映日月,三水绕村流,四时勤劳作,五谷盼丰收”。虽难免苛捐杂税和诸多劳役之苦,也不少田园诗般的闲情逸致。可谓“勤俭生金金作福,苦中有乐乐在心”。
他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沛的水利资源,除广种杂粮作物外,明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种植水稻和蔬菜,并逐渐形成北埝头村种植史上的两大特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阳春时,园田早绿,花开似锦;盛夏时,岸柳成荫,水溅蛙鸣;金秋时,稻浪迎风,瓜果飘香;严冬时,坚冰锁河,瑞雪如银。四季风光,景色如画。
然而,据《平谷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平谷、三河发生大地震。房屋倒塌,人口死伤无数。北埝头村正处在地震带上,难于幸免。再加上洳河连年洪水泛滥,河岸坍塌,开始有村民搬迁至南岸高埠处(现村址)。其后陆续有村民南迁或外迁。到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三年(1877年)和二十七年(1901年)相继发生几次特大洪水,加快了村民的搬迁速度。1928年,村民全部迁至新址,“老庄”变为遗址。村庄的迁移前后历时200余年。
关于村名,西柏店长兴寺重修碑记中,曾有“埝坨庄×××捐洋××圆”的记载,其中“坨”字替代“头”字,究竟是笔误还是与村庄座落地形地貌相关,待考。1946年划归平谷县管辖后,因与平谷城南“碾头庄”谐音相近,故分称南埝头、北埝头至今。
1988年版《三河县志》在人口变化一文记载:宋以前本县人口数量无考。据近年来文物考古和地名普查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有稀疏的村庄。但至隋朝的1300年间,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大部分地区罕有人烟。唐代,由于随李世民东征留下的一些氏族在此定居。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沙漠移民3.28万余户到三河、通县等十一州县,又有随燕王扫北的人员在此定居,人口逐渐增加。
据《平谷县志》载,平谷县当代人口主要源于元代土著、明初移民、清代迁居的旗人及清以来的流寓流民。
平谷地区开发较早,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群居于泃、洳二河沿岸,夏商至秦汉逐步形成一些村庄如北埝头……均为汉族先民。
明初移民由布政司编里发迁或由吏部编里发迁。迁民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各地州县辖制,以屯田区域分里甲。明洪武时,多从长城以北大漠一带迁入………永乐年间,民屯多来自山西、山东。
明永乐二年(1404年)多从凤阳府(长江以南)徙来,入清后定居平谷。大王府、许家府、下箭府等为营州中屯卫千户所驻地定居后演变成村庄。
据1988年版的《三河县志》,现今村民中主要流传两种说法:一是“随龙”说,相传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派其四子朱棣(即后来的成祖)征讨元顺帝,民间称“燕王扫北”。先民随征讨大军从山东来此处定居,占据了北至翟各庄、前北宫、井儿峪往南的大片土地。二是“移民”说,据《中国通史》(董原主编)一书所述:由于宋元两代的连年战争,使北部边界及某些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为恢复农业生产,明初采取“安养生息”政策,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移民垦荒,迁苏、杭4000余户至安徽凤阳,迁山西泽、潞二州无田农民至河北等地。凡移民垦田,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还明文规定凡荒田“耕垦成熟者,视为己业”。按此种说法,北埝头村先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故村民历来对大槐树难释钟情—村大庙内外及部分村民房前屋后,确实也曾有过古槐数株。关于移民一事,县志也有明确记载。
除上述两种说法外,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村民中也有人猜测,北埝头村建村史应该上推到汉代或者更早,先民也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延续下来土著居民或汉墓主人的后裔。因年代过于久远,村东汉墓埋葬之人的姓名谁也不知道,有待后人继续考证。
村民统一的认识是,开基始祖名叫王政,建房定居后,共生四子,多年后又带领幼子返回原籍,留下其妻(村民中有寡妇立祖的说法)及其长子、次子和三子。母子四人相依为命,逐渐繁衍成村落,其三个子嗣即今“三门”宗族各自的始祖。
几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村民多有外迁,比较集中的有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陈巴尔虎旗,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兴隆县西部山区及平谷区大华山镇李家峪(王家台)等。近年来,因结婚嫁到北埝头村的妇女中,外地人口逐渐增加,主要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多为汉族。
几百年前一姓建庄,几百年后聚族而居,这种单姓成村、同姓同宗的现象并不多见,北埝头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
看似普通的一个村子,却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和多种的传说,似乎并不多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