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六)北门仓

紧挨着这座楼北面的就是南颂年胡同1号楼

只有通过楼牌才能知道还有北门仓

这就是北门仓胡同

这就是北门仓胡同
北门仓在东四十条北,东直门南,呈东西走向。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北门仓穿堂门。现在和南颂年胡同一起被圈进了海运仓小区里面,成了小区里的一条小路。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到东直门南小街,全长600多米。
为了寻找我的出生地,我专程来到东四十条,下车往北走,专门问白头发的老先生,心想他们是老北京人,应该知道。谁知道,我连问了三个人,都是满口的东北话!用咱们北京知青的话说就是“满嘴苞米茬子,满头高粱花子”。雀占鸠巢啊!大量涌入的外地人稀释了土著北京人,拆迁政策赶走了北京人!
现在叫北门仓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旧太仓北门。清朝属正白旗,称兴平仓。民国36年(1947年)称北门仓。此创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扩建续用。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何家口、东门仓并入,改称北门仓胡同。原北门仓9号有文殊菩萨庙,建于民国21年(1932年)。余为居民住宅。
现在仓是早就没了,胡同也隐没在海运仓小区里了,胡同的红底白字牌子我也没找到。只能从紧紧挨着两座楼房的楼牌上细分出“南颂年胡同1号楼”和“北门仓胡同5号楼”,这就是历史的变迁呀!
我国历代对粮仓的设置非常重视,农村有义仓,为农民贮粮备荒;州县设常平仓,丰年时官府籴入,荒年平价粜出,调剂粮价。设在京都的官仓,除皇室消耗、宫员俸米、军卫食用外,遇有荒年,京仓也平粜,偶尔也放赈或设粥场救济贫民。
历史上各代入仓粮食数量不同,明代每年约在四万至四百八十万石左右,清代道光以前入仓漕粮四百三十万石,到光绪元年的约一百六十余万石;品种大同小异。道光年间南新仓实储粳米十三万零二十一石,粟米二万四千一百零二石、黑石二万九百零五石,米五万一千八百七十六石,其他仓又有麦。米麦之类为人食,黑豆饲马。明清时北方多水旱,水旱之后只有荞麦晚秋作物可以种植,晚种晚收产量不大,也许它就是荞米。
明清之际,南粮北调,从京杭大运河运来的粮食由通州上岸,运到这儿,所以在东直门附近,有很多仓。海运仓、北门仓、东门仓、南新仓、北新仓……这些仓原来紧临北京的城墙,当时的城墙外都有护城河,护城河连结着中国的水运主干线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优越,水上运粮很方便。
到了明代,因当时的运输条件,漕船不再上溯什刹海,而转向东城了。于是,在齐化门附近,七座粮仓沿城而建。即朝阳门的禄米仓、东四的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富新仓和北新桥的北新仓、海运仓。据说,这七座仓可储粮五百一十八万石,除了供应百官禄米外,有时也用于平抑市场粮价和赈济灾民。
清代设在通州的中仓和西仓称为通仓。设在京城的北门仓、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兴平仓、北新仓、禄米仓、海运仓、太平仓、本裕仓、储济仓、丰益仓称为京仓,合称京通十三仓。
其中的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兴平仓四座粮仓设在同一座大院里,但在围墙四周各自开辟有专用的大门,因此在这一带留下了北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仓南胡同等许多名称涉及粮仓的胡同。为了运粮当年道路铺设有厚重的石板,供运粮车辆通行,所以就有了厚石道胡同,后来改为后石道胡同。
除专司贮粮的仓廒外,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其中龙门、官厅、科房、大堂等都是各级人员办公用房;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还建有仓神庙、土地祠、关帝庙等,为祭祀之用。另有多眼水井,为救火水源。当然,一般的仓库周围都是严禁烟火的。不仅是在仓区,就是附近的胡同里,火神庙、关帝庙也比比皆是。
为了防潮,每座仓廒的地基,都是用三合土夯筑。然后,均匀铺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地面,上加楞木,铺满松板。墙壁有护墙板,门有门罩。为了通风,每座仓廒顶都有气楼、闸板,以透泻湿蒸郁热之气。并用竹篾编成隔孔,就像如今的纱窗一样,钉在窗上以防止飞鸟进入。
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述,南方出产的粮食经过大运河运到北京通州以后,由户部总督仓场侍郎管理转运和仓储事务。
总督仓场侍郎下属在通州设有坐粮厅,由满汉郎中各一名担任坐粮官,具体经办粮食验收入仓及向京城转运。《光绪顺天府志》收录的乾隆时期通州坐粮官冯应榴所著《潞河督运图题记》,讲述了通州运粮储粮的繁忙景象。潞河是北运河在通州境内河段的称谓,沿潞河而来的漕船尚未停靠码头,就有差役乘小船前去采取粮样,呈送坐粮厅检验之后,再根据粮食品种质量指定入贮不同的粮仓。
如今,除了留下马路边上的南新仓作为展示,留下了越来越低矮的禄米仓之外,那些什么“七仓”、“通十三仓”也全都看不见了。甭说这些了,就连建国后市内新建的粮库也都没了呀,您看西直门粮库、大红门粮库、永定门粮库、马连道粮库、东郊粮库、西郊粮库、东北郊粮库……不是都没了吗?粮库搬到更远的地方,腾出地方盖起了居民楼。毕竟楼房比粮食价值更高,可是那也不能顾头不顾尾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