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四七)漷县

(2017-03-24 15:20:48)
标签:

古老

北京

历史

遗迹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四七)漷县


以前,通州区叫通州府,那时一府管三县。而漷huǒ)县、潞县都是通州府下辖的县。

“漷”在新华字典中注释:地名,在北京市通州。“漷”字的解释是指古水名、古县名。古县名指的就是通州区的漷县镇。这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京东古城。因曾设县治而得名。漷县得名于漷河。

漷县镇位于京杭大运河西畔、笥(今港沟河)西岸、京津塘高速公路西,通州城外东南。汉代为泉州县(魏名雍奴县,唐称武清县)属地,名霍村,在雍奴薮北部东畔。辽代雍奴薮演化成若干湖沼,村西辽阔水面称延芳淀,帝后王分习于捺钵文化,每年季春至延芳淀游猎,放海东青擒天鹅,经常驻跸放鹰台东侧之霍村。每至必有大批官员陪猎,无数兵士护从,供需充足。又于此淀上演练水战,以破北宋在沿界之处设水田防卫策略。由此,霍村居民速增,因捺钵文化需求于辽太平年间(1021-1031年)析出潞县南部、武清县北部添置一县,县治即设在霍村,居漷县之南,古代山北水南为阴,故新置县称漷阴县,霍村亦易名漷阴镇。

沿至元代,因永定河、潮白河洪水泛滥,延芳淀渐被淤塞,化为几处较大孤立水面。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弋猎,常至此游幸,称猎鹅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子,漷阴镇北滨马家庄飞放泊,西滨柳林海子。又是镇地锁京杭大运河,而漕河乃是元朝京师(大都城——今北京)以至北国之生命线。因游猎文化与大都政治、经济需要,于至元十三年(1276)升漷阴县为漷州,且领香河、武清二县,为“京东南第一邑”。这便是漷县的鼎盛时期。

州治初设于柳林镇(今牛堡屯镇西永和屯村西),是便于游猎需要不久,州治南迁至白河(今北运河)西岸之河西务,则是漕运之需至下正间再将州治北迁至漷阴镇内,而是二者兼顾。但到了明朝初期,国都设在南京,飞放泊进一步淤浅变小,荒地连片,由于战争频繁,漷州民寡赋薄,遂于洪武五年(1372)明朝政府将州降为县,漷州漷县,县治仍在漷阴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以往屡遭水患,民困役重,地瘠民穷被清政府撤销县治,裁撤漷县入通州直接管理,只设一名管河州判驻此,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置此而变成一座较大聚落,即以县称为村称,漷阴镇名随之消失名为漷县村

建国后,陆续成为漷县人民公社、漷县乡乃至今天的漷县镇

漷县村东港沟河上横跨一座十三方孔平面石桥。因位于旧县城东门外故名漷县东门桥,乃北京地区方孔名桥最大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乡间集资所建,历史价值较高。村之南西部位,明万历四年(1576)所开护城河遗迹尚存近千米。至于昔日村中萧太后曾饮用之驻跸井、一日井水三变色之三潮井、泉香而冽之甘泉井与村西之落星台(陨石)、村东之观星台(观象台)等著名古迹均因基本建设而荡然无存。

现在去漷县很方便,从通州北苑、地铁土桥站都有许多公交车可以到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