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十六)隆福寺
(2017-02-09 08:26:29)
标签:
古老北京留下记载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十六)隆福寺
隆福寺在东四牌楼北大街路西,始建於大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九年(1732年)重修。明代时,此寺曾是京城唯一的喇嘛与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改为喇嘛庙。
据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英廉等奉敕编纂的《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在隆福寺庙会的鼎盛时期,人流如海,士女云集,“一日能消百万钱”。彼时,北京的隆福寺庙会与南京的夫子庙庙会并称,可想见其繁华程度。至清末,原有的隆福寺庙会不仅保持了原有内容的商品交易,西方器物亦大量被引入买卖。上至在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下至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不约而同地到此赶庙会,人们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吃到各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还可以观看北京的民间戏曲。
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
清末繁荣期,写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草珠一串》载:“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说明当时隆福寺庙会繁荣的光景。而真正的繁荣是在清末时期,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隆福寺庙宇毁于火。烧毁天王殿后,迄未重修。庙中喇嘛将地皮按块租给摊商,收取地皮费,名为香钱。那时,庙会已改为逢每月一、二、九、十日开市。这个处在内城中心区,居民密集,最大的隆福寺庙会与西城护国寺庙会东西对应,被称为东庙与西庙,形成城区两大杂品市场。
经营品种上至绸缎布匹,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当然小吃品种更是遍布庙会各个角落。但多数小吃摊商,还是集中在庙会西侧,这里有残存西配殿,一些卖茶汤、油炒面、豆汁、杏仁茶等流食的小座商在此还设有座位,桌上铺有洁白桌布,门脸上悬挂白布帘,这在当时的庙会上,卫生条件算是一流的了。可别小看这些小座商、摊商、推车和担担者,其中不乏精工细致,饶有风味品种。如扒糕、灌肠、炸丸子、羊霜肠、爆羊肚、驴打滚、吊炉烧饼、馄饨等等,以现今技术水平衡量,亦称上乘。不少老北京市民特意到庙会吃上一盘、豌豆黄、灌肠,以饱口福。
庙会特色,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市场货位排列是一进山门卖簸箕、笸箩、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货。前殿内大部是卖古玩、珠宝的摊商。凡珍珠、玛瑙、翡翠、珊瑚、宝石、陶瓷、古铜、雕漆、珐琅等一应俱全。二院以后则是卖日用百货、衣服鞋帽、估衣、首饰、布匹、儿童玩具。其中著名的有:王麻子的刀剪;金象张的梳头篦子;钢刀刘的茶果刀;三合局的假发结。后院(塔院)则是小吃摊子和小戏棚子,中间夹杂有相面、算卦,卖野药的摊子。
小吃摊上卖的均是北京地方所特有的灌肠、扒糕、凉粉、茶汤、油茶之类。其中最著名的是本庙喇嘛郗德拉的豆汁,据说他的豆汁漂得净、发得好,所配卖的焦圈、油果和芝麻酱烧饼也超过其他摊贩。
庙夹道有鸟市。卖鸽子、鹌鹑、各种鸟禽、金鱼、蝈蝈、蟋蟀……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味》中说“细自鹪鹩大至鹤,买来除却凤凰无。”庙的四周,尤其是前后门临时摊贩和流动商贩赶档子的甚多,主要是卖吃食和儿童玩具。如:小枣的豌豆黄、“驴打滚儿”(豆面糕)、纸制小花篮、泥头纸身能自由伸缩的小长虫,春节期间与节年临时庙会相同,也有风车、大糖葫芦、空竹、噗噗灯儿等。
就寺院本身而言,隆福寺比建筑年代相近,且同样与太监有密切关系的正统年间的智化寺,命运则悲惨许多。先后在1901年遭受火灾,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受损。佛像大致毁於文革,藻井被拆得稀碎,丢弃一旁。整体建筑群在地震后遭到彻底拆除。
就商业活动而言,隆福寺比与之齐名且至今依然繁华的南京夫子庙庙会同样是天地之分。残存寺院建筑遭到拆除后,此处兴建起了隆福大厦,1993年再次遭遇大火,虽再重建,但人气一落千丈,彻底丧失了商业中心的地位。至今已经20多年了,再也不见往日的繁华以及摩肩接踵的人流,只有一座外表光华却不再营业的楼。
我查阅、借鉴了很多资料,写成此文,为的是留下记忆,留给后人。
隆福寺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庙,而是庙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