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知识 销售黑米

标签:
销售粮食需要知识 |
分类: 往事回首 |
我第一次看到黑米是在1984年,在北京市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第一经营部,也就是我们的北纬路粮店里,和翻盖硬盒香烟一样的包装,外面还有一层玻璃纸包着。好像是100克。零售价22元!还有香米,也是一样的包装一样的重量,11元!那时我们年轻职工的工资是36元、42元,二两黑米就是我半个多月的工资呢,吃不起呀!不过可以看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没有妨碍。同时看到的还有一本五六页的小册子,是陕西省粮食工业公司印发的,介绍陕西汉中“三珍”:黑米、香米、寸米。这是洋县的特产,更是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我收藏了这本小册子。
1993年北京市取消了使用了将近四十年之久的粮票,一时间国有的粮店生意萧条,门前冷清。正是这时,我从陕西汉中的洋县进来了一车皮洋县黑米。那时北京展览馆门前广场上每天销售紫米粥,价格是四块钱一小碗。我进的黑米是1.30元一市斤,零售价是1.80元一市斤。批零差达到0.50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比卖油的利润还高。可是一般群众对于黑米并不了解,更不了解陕西洋县的黑米到底有多好?
洋县黑米是进来了,怎么卖?我有主意。
回家找出那本介绍汉中“三珍”的小册子,抄录了黑米的历史由来和怎么食用,写成介绍,找到北京市劳改局打印了1000份,一张贴在门口,其余的谁买黑米给谁一张。
告诉大家黑米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至今已经有大约3000多年栽培史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黑米为粳谷奴,主治走马喉鼻。古农书中也记载说:黑米“开胃益中”,“曾充御贡,庶民难尝”。当地民谣曰:“黑米一斗,携见知州,上司高兴,诸事顺手。”可见黑米之珍贵。民间传说,洋县黑米是2000多年前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来的。
洋县黑米是不脱糠的,它的黑色部分是种皮,即米糠,但并不是完全的黑色,而是黑里露着紫红,又称鸭血米,胚乳部分仍为白色,断面呈白色。
洋县黑米在煮饭、熬粥前,需要在头一天晚上洗好,并且用凉水浸泡,直到第二天早上或者中午用,浸泡的黑水不要倒掉,直接用来熬粥、煮饭。煮饭、熬粥时应该再加入三分之二的普通大米,一起用,不必完全用黑米。这样事先浸泡过的黑米才能和普通大米一道煮熟,才会香气四溢!
立刻有人跃跃欲试,买了几斤,回家照着我的办法做饭,第二天回来告诉我:你猜怎么着?我把饭焖得了,一打开锅盖,好劲,满院子都是香的。街坊都问我您这是什么米呀?这么香?
不断地有人来粮店反映黑米好吃,香气四溢。群众的口碑比什么广告都好。没几天远近的居民都来买黑米了,人多就得排队了。个体户也来购买,还问能不能便宜一些?我告诉他们:不能!一块八一斤,你熬的粥一碗卖四块,还嫌利润不够吗?他们也无话可说。不管谁买我们都随手送一份黑米介绍。
我们在半步桥一间简易仓库里销售黑米,正赶上北京市粮食公司副经理郝兰君来检查工作,她看到门前排着长长的购粮队伍不禁感叹的说到:现在全北京的粮店萧条,要是都能像你们这样我还着什么急啊?
十万斤黑米,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销售一空,毛利润五万元到手。既销售了黑米,又传播了知识,真是一举双得。这可不是一般大米能比的呀。那时一个粮管所十几个粮店一年也就几十万元的利润。关键是看准时机,了解行情,同时还得掌握知识。再好的时机和行情,不掌握相关知识也不敢进货呀,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吃黑米呢,敢卖吗?而知识就在于日常的积累,1984年了解的黑米知识,并留下了资料,1993年又上了。没有积累行吗?
卖粮食既要肯吃苦、肯用心,还有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北京商业里有一句俗话叫:买什么得吆喝什么。连吆喝都不会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