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助组的一段往事

标签:
儿时欢乐今生不忘 |
分类: 往事回首 |
我读小学时,正是建国初期,正赶上农业合作化运动。那时学校少学生多,北京的小学就实行了二部制办法,就是一个教室两个年级或班级使用,上午和下午轮流使用。不上课的半天,学校组织学习小组,几个人到附近的一个同学家里一起学习。
我们家的学习环境算是好一点的,所以就在我们家安排了一个学习小组。我、曾宁宁、王希奇、杜同兴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王希奇画画特别好,经常照着《三国演义》小人书上的画面,画一些很复杂的画,而且画的惟妙惟肖,我们都很羡慕,更是赞扬不已。连我妈妈都说他画得好。
曾宁宁特别聪明,总是有很多新颖的主意。一天他说咱们也来个互助组吧,我有万能造句公式,我负责造造句,保证给你们造的句子都不一样,让老师看不出来。有人负责写生字,用两只铅笔同时写,一笔可以写两行,正好完成作业。还得有人负责做算术作业,做完了自己的,给每个人再抄一遍,抄到别人的作业本上。生字多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办证完成任务。
我们大家一听都说好。
曾宁宁的万能造句公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想到。但是对于一些很不容易造句的词来说可真是灵丹妙药呀。比如“流溢”就不太好造句,用他的公式就方便了:
今天老师让我用流溢造造句,我很容易就造了出来。
再比如“浩博”也不太好造句。用他的公式:
今天老师让我用浩博造造句,我第一个造出来了。
后面的半句可以随便改,前面半句也可以稍加改动。
这么一来我们做作业的速度大为提高了。可是我妈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她说这不可以,这是小聪明,耽误了你们自己学习的经历。必须自己造造句,不能偷工减料。
即使这样,我们的学习小组也很欢乐。休息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玩拽包、跳房子的游戏。
转眼就到了五年级,正赶上迎接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北京的十大建筑正在加紧兴建,电力不足,只好每天晚上居民停电。
1958年冬天,天黑得早,做作业就需要点灯,没有电,家里的煤油灯也早就扔了,怎么办呢?杜同兴告诉我拿一个废的墨水瓶刷干净,再在瓶盖上钻个眼儿,穿过一条线绳,不就成了吗?那时的墨水屏盖都是铁的。我们就照着做了一个,穿过一段口罩带,捻大点,灯就亮,果然不错。每天晚上我就在这盏小小的煤油灯下写我的作业。比起古人的凿壁偷光幸福多了。
互助组还在,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学习小组了。同学的友谊我始终记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