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再聚会 看望蔡老师
标签:
同学聚会看望老师 |
分类: 往事回首 |
4月14日,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60年初一(3)班的七位老同学杨守国、韩淑瑞、杜绍义、康文烈、聂增年、胡乃媑、王树谷通过微信欢聚一堂,共叙各自这些年的变化。当年的这些努力学习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承担起了哺育孙辈或者协助哺育孙辈的任务,照顾孙辈吃喝,接送上下学,甚至辅导作业。也有的比较轻松,经常夫妇携手外出旅游。无论养老金多寡,都有一颗平常的心。
胡乃媑说:初中时是我们最无忧无虑的年代,看到老同学仿佛把我又带回了那个年代,太令人难忘了,如今我们都是70岁的人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次再相见的机会,希望下次有更多的同学参加。
韩淑瑞说:我是初中毕业后第一次见到胡乃媑,非常高兴!是否还能找到小时候的影子?再不相见就真的认不出来了。
康文烈说:谢谢同学们帮我找到了少年时的快乐!
杜绍义仍然是一张娃娃脸,和五十年前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康文烈每天坚持游泳,身体强健从不看病。聂增年满头黑发,底气十足,经常练习吹小号。杨守国和王树谷却是皓首白发,但是精神矍铄。
王希正由于母亲生病需要照顾,不能前来,他说:看到大家的微信我也分享了同学们的欢乐。希望大家常联系,祝大家安好、健康、长寿。
李湘滨虽然退休公务仍然繁多,他也说:同学聚会很难得,可惜我没有机会。希望再安排一次见面的机会。
张晖、舒翚由于家里有事没能参加。
大家共同回忆了50多年前在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我们那时的学习是“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不玩”,平时我们会去新街口新华书店花毛八分的买几本《圆》、《三角形》等薄薄的小册子,自己做那上面的练习题,遇到难题还特地抄下来,考考别的同学,看他会不会。早读课时,同学们大声地读英语、语文课文,看谁在固定的时间里读的次数多,上英语课时Teacher
聚会后,我们一同去了昌平区爱地颐养院,看望蔡秀兰老师。康文烈由于家里有急事,没能前往。
蔡老师是我们学校当年少年先锋队的专职大队辅导员,并没有教过我们。即使这样提起她来,我们仍然感到特别亲切。我依然记得蔡老师有着宽大的额头,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班里的同学都和她的接触都不多,只有杨守国是大队长,和她接触多,反倒是班里的工作和杨守国没什么关系。
一路上杨守国给我们讲述了蔡老师这些年人生的坎坷经历:中年丧夫,又失去独生女,后经老师介绍和交通部研究院的书记结婚。两人相敬如宾。蔡老师每每看到王书记日复一日为她买菜、做饭,觉得不落忍,俩人就一起来到了二附中同学开的养老院。
在这里他们已经住了6年了,刚来时蔡老师活泼好动,和大家一起唱歌、朗诵。不幸的是,去年突然发生了脊椎骨折,经过治疗现在已经很好了,只是还要坐轮椅。王书记长她7岁,已经是83岁的老人了。对蔡老师非常关爱,照顾她吃喝,照顾她服药,替她去市内的医院取药,不辞劳苦。令我们敬佩、感动。这就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王书记的这种执着的精神不仅深深的教育了我们,也为当今的年轻人做出了极好的表率。
晚年的蔡老师疾病缠身,但是乐观、自信、顽强,今天格外精神,看到这么多50多年前的学生前来看望她,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杨守国首先把王希正为她画的年轻时的肖像展示给她,并带去了王希正对她的问候。王书记给我们介绍了从2009年到现在蔡老师患大病三次住院治疗的经过,还拿出了2014年身体良好时在养老院里幸福生活的照片,好几本相册记录了那段的美好时光。通过照片大家仿佛又看到了50年前蔡老师在二附中的身影。
最后特别要提到的是杨守国,在蔡老师住院的时候他作为蔡老师的亲人一同参加了陪护,浓浓的师生情感动的不仅是蔡老师更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位在场的学生。杨守国,你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楷模!爱是需要传递的。
我想用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里的几句歌词作为这次活动的结束语: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