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大油桶的故事

标签:
剩余物质充分利用 |
分类: 往事回首 |
计划经济年代,粮油是由国家完全控制的,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具体由各省粮食厅局负责安排。各省的粮食销售店和粮食购销站大都既卖粮食又卖油脂,北京的市区粮店和郊区粮站只卖粮食,不买油脂。北京的食用油一直归副食品店经销,当然要收取经销费用。凭票供应的花生油始终由副食店供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粮食系统开始实行平价、议价双轨制供应,居民可以凭购粮证每户每月增加一斤半菜籽油。这是半议价的,每斤1.38元。凭证供应的菜籽油由粮店和粮站供应。无疑可以节省一笔经营费用,自己的职工也不必为此而增加工资。
八十年代初,我已经调回城里,仍在粮管所工作。各个粮店需要的食用油是由粮管所统一到南苑油厂拉回来,各个粮店拿自己店里的空油桶换装好油的油桶拉回去。各个粮店的空油桶就集中在粮管所的院子里。
时间一长,我就看出了门道。
起初,我在自己的粮店控油桶,每次都有收获,控出来的油倒回售油器里。后来我到了粮管所,我又告诉值夜班的老职工,每天晚上搬进屋里一只空油桶,把一个木质小方凳放倒,上下凳子腿之间放一个搪瓷脸盆,再把空油桶倒置放在小木凳上,开始控油。无论粮店控得多么干净,要想再空出一二斤油来都不费劲,只是需要时间。控一夜,控出点油来就像玩儿一样。有的粮店的油桶没有控过,这样的桶控出三五斤更是不在话下。机关单位还回来的油桶,能控出来更多的油,多的能空出来三十多斤。这样的油桶一搬动就知道了,需要两个人协助,才能先把没有用完的油一盆一盆的倒进专门的空油桶,然后再控。
慢慢的,屋里放倒两个小方凳,可以同时控出两个桶的油。
夏天、秋天好办,冬天和开春屋子外面冷,需要把空油桶先搬进屋里,暖和了,化开了,才能控。否则油都冻在桶底和挂在桶壁上,控不下来。
每天都控,日积月累,很快就存了一个空的大油桶了,也就是大约有360斤了。出不多每个月都能控出一桶油。
什么时候都有走后门的,粮管所也是一样。但是粮食供应政策性强,没有粮票谁也不敢卖。可是菜籽油仅仅是凭证供应,就有了空子可钻。经常有人来找,希望多买点菜籽油。我们也不好办。现在有了这些控出来的菜籽油,就方便多了。谁要买就卖给他一点,甚至其他粮管所也来人买。我们也不说话,难道你们自己不会控油桶吗?
企业有了收益,也不违反政策,既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又做到了剩余物质的充分利用,岂不是好事?现在我看到作为废品回收的空的塑料油桶,每个油桶底下都有一点剩余的油,倒不出来。其实还是很好办的,也是还有用的,最次也可以做肥皂。这仍然是一项凭空得来的利益,只是没有人关注。
时代不同了,物质丰富了,但是勤俭持家、物尽其用的原则和精神永不过时。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电脑版的请转发或“喜欢”,手机版的请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