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速降线?
(2015-07-02 09:27:50)
标签:
自然科学数学应用推广 |
分类: 科技视野 |
什么是最速降线?
人们都知道,两点之间以连接两点的直线最短。这是在初中的几何里面的基础知识。然而,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2006年在《数学通报》杂志上发表了吴佩萱的一篇文章《“最速降线”问题——数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公开挑战》,打破了这个定理!不过,没有在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引起什么反响。一直到了2014年,才有一个新的词汇进入了人们的眼帘:最速曲线!这只是最速降线的又一个称谓而已。
原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630年提出一个分析学的基本问题——“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他说这曲线是圆,可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在1696年再提出这个最速降线的问题(problem
在一个斜面上,摆两条轨道,一条是直线,一条是曲线,起点高度以及终点高度都相同。两个质量、大小一样的小球同时从起点向下滑落,曲线的小球反而先到终点。这是由于曲线轨道上的小球先达到最高速度,所以先到达。然而,两点之间的直线只有一条,曲线却有无数条,那么,哪一条才是最快的呢?伽利略与1630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他认为这条线应该是一条弧线,可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的。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还拿这个问题向其他数学家提出了公开挑战。牛顿、莱布尼兹、洛比达以及雅克布·伯努利等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条最速降线就是一条摆线,也叫旋轮线。
旋轮线与1673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讨论的摆线相同。因为钟表摆锤作一次完全摆动所用的时间相等,所以摆线(旋轮线)又称等时曲线。
看一个稍微有点振奋人心的东西,Johann
如果使分成的层数n无限地增加,即每层的厚度无限地变薄,则质点的运动便趋于空间A、B两点间质点运动的真实情况,此时折线也就无限增多,其形状就趋近我们所要求的曲线——最速降线.而折线的每一段趋向于曲线的切线,因而得出最速降线的一个重要性质:任意一点上切线和铅垂线所成的角度的正弦与该点落下的高度的平方根的比是常数.而具有这种性质的曲线就是摆线.所谓摆线,它是一个圆沿着一条直线滚动(无滑动)时,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轨迹。因此,最速降线就是摆线,只不过在最速降线问题中,这条摆线是上、下颠倒过来的罢了。
两点之间,如果只考虑重力的话,最速降线比直线更快。这就是结论,也是我对于转载的《一组图打开你已经生锈的思维,我反正被震撼了!》博客的诠释。正是科学的发展,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带动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知识需要更新,人类需要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