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2015-02-25 17:45:52)
标签:

历史

遗迹

保存

至今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老北京的故事(四)凤凰亭

凤凰亭在房山区燕山办事处凤凰亭路的东侧山坡上,它是一座重檐攒尖的石砌碑亭。亭高约8米,宽4.2米,上部以筒瓦盖顶,正中有蟠龙藻井。在下檐的四角有四个万套兽。亭四周各开一个石券门,门额上有浮雕图案,图案为浮云飘带,精细生动,仿佛就要临风而动。

     碑亭内竖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汉白玉石碑一方。碑身高3.5米,宽0.93米,厚0.33米,碑下为螭首方座,碑额上雕有坐龙一条,四周刻有精美花纹,多为宝相花和莲花叶片。正面凸刻“圣德先昭西山仪凤碑铭”属于编造祥瑞景象拍皇帝马屁的东西。碑文为清雍正帝侍卫大臣内务府总管常明所书。碑文载:“至首至治之世,百职修奉,和气充盈,黎民偏德。天用锡以嘉祥四灵徵,诸福之物莫不毕至,其绩之也……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房山县西山之上,朝阳方升,有彩凤翔然来仪,高数尺,尾长丈余,五色缤纷,众鸟拱卫。官吏及居民观者千余人。”碑文还追溯了上古仁德皇帝当政时,也有此种祥瑞之禽出现的事例,借此以称颂雍正时期的仁德政绩。

     查阅古籍文献,北京地区清代记载“有凤来仪”的祥瑞之处仅此一例。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兴利除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对巩固国家统一、提高综合国力、抗击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专制政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借用天道神权来进一步强化皇帝的统治,是历代统治者的一种手段。雍正在位十三年,中央和各地官员极力奉承阿谀,有文字记载上报的祥瑞之兆就先后达到50多起。这些祥瑞之兆,多是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比如“黄河水清”,“瑞泉涌现”,冬降甘露”等等。其中,多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用上报祥瑞之兆取得皇帝的欢心和信任,进而达到升迁争宠的目的。房山县“有凤来仪”就属于这种情况。《大清一统志》中记载:“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凤凰集于房山县之山沟。”然而,据当地一些老人们传讲,当时落下的不过是一只很大的五色野雉鸡,但大臣们却故意夸大,甚至不惜把雉鸡说成是凤凰。当时任总理石道事务散秩大臣常明和侍郎宗室普太上奏说:“据石工监督司官田周呈报:正月二十日,房山石梯沟中,见瑞凤集于千峰顶,五色俱备,文彩灿然,工匠樵牧居民千余人,莫不共见。”这般描绘说得可谓活灵活现。接下去是总兵管承泽、顺天府尹孙嘉淦相继呈奏内容相同的奏折。就在雍正皇帝尚未对这些奏折发布谕旨时,直隶总督唐执玉又亲自报奏此事。一连串的上报,使得雍正皇帝不得不琢磨莫非真的是象征王者之瑞的凤凰降临在京畿。他终于发谕旨说:“朕思古称凤为王者之嘉祥,朕抚躬自问,功德凉薄尚不足致凤仪之瑞。”可见雍正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最后说:“此事犹疑未信也。”但是,他还是批准了动用当时兴修水利工程的款项来修建纪念“有凤来仪”的凤凰亭。这正是当时负责全国水利工程的官员常明、田周等人的需要。有了这笔款项,他们一方面可以用于修建纪念“凤凰来仪”的凤凰亭,博得雍正的高兴;另一方面可以补上他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贪污、浪费所造成的十万钱亏空,并堂而皇之地向雍正帝交差。这一点《房山县志》均有记载。

     1970年后,古迹凤凰亭受到重视和保护。1985年,原燕山区人民政府将凤凰亭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1986年拨款对凤凰亭进行了全面修缮。1988年以后,燕山办事处园林局对凤凰亭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和修整。但之后,亭身和亭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却遭到了破坏,碑亭也被人胡乱涂抹刻画,甚至有行人趁无人时在此“方便”,实在让人痛心。

     20075月,燕山中路正全部竣工,一条总长3150米崭新柏油公路宽阔平展,劈开坚固的花岗岩山岗,在凤凰亭东侧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直接通向燕山火车站前广场和东风大街。这条路南有凤凰亭,北有白水寺。

2010年,燕化又再次对亭子周围地带进行了绿化及道路的修缮,使得在不甚高大的山岗上,花木扶疏,鸟语蝉鸣,承载着优美传说的凤凰亭静静地伫立着,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如今,传说中的凤凰不见踪迹,只留下一座造型秀美的凤凰亭,每天默默地迎送着四面八方前来寻古探幽的游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