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我来到了徐州,到了龟山汉墓。
这里参观门票90元,但是可以游览三个独立的地方。而且无论来自何处的60岁以上老人都免费。不像北京,男人退休后还要再等上五年,女人退休后还要再等十年,甚至有的公园还规定70岁以上的才可以免费入园,但是必须有一位70岁以下的家属陪同。这不就是说虽然对你免费,我也不能不赚钱,你家里必须得有一人出钱陪同,否则我就不让你进来!比如世界公园。真是霸道!更是虚伪!我感觉徐州的敬老做法是真心的,是贴近退休人员的,比北京好。不像北京公园,大门收了费,二门收。二门收了费,三门还要收。所有的景点都用高墙圈起来,不花钱就甭想看!比如天坛公园就是这样。北京在全国带了一个坏头。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山经济开发区境内的龟山西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刘注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在位)。1981年2月附近农民在采石时发现了这个墓。虽然1998年文物普查中征集到该墓出土的龟钮银印,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但是这座古墓仍然有许多无法解开的千古之迷,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与遐想。




龟山汉墓依山为陵,全部由人工开凿而成,南边是楚王刘注的墓,北边是他夫人的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侧,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条甬道,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一进南甬道,一束红色的激光从里面射出来,直抵洞口,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笔直,精度竟然达到1/10 000,如果把它延长到1000公里之外的西安,才可能交汇。两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仅为20秒,误差只有1/16 000,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无人可比的奇迹!绝不像现在,干什么都弄假的,都是抄袭!笔直的甬道从山体上开出,一直伸展到主峰的正下方,才凿出墓室,以安放棺椁。沿甬道进去,次第是墓主的马厩、厨房、厕所、武库、客厅等等,凡平日生活所用,一应俱全。这些房间,也是从山体的石头用人工硬凿出来的,而且足够大几个房间,中间都留有一根石柱。据导游介绍,这座山是石头山,而且这些石头的质地软硬适中,才便于开凿。甬道的设计、施工精度之高、精、准是如何达到的?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甬道都用26块巨型长方体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大约七吨重,很难移动。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汉代,当时的工匠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分两层紧密叠放塞进甬道?1992年,当人们准备把南部甬道塞石拉出墓外时惊讶地发现,上下两层塞石接缝非常严密,两层巨石之间甚至连一枚五分硬币都塞不进去。据考证,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它到底来源于什么地方?这是关于塞石的谜。


龟山汉墓是典型的崖洞墓,墓室十五间和两条甬道,由人工开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东西全长83米,南北宽达33米,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2 600多立方米,甬道两壁打磨得如平镜。其规模之宏大,雕凿之精细,为全国目前发现楚王陵墓之最。在半山腰挖石修造这座墓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它的神奇堪与埃及金字塔垒石成墓相比肩,当时的汉代工匠是怎样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得施工顺利进行?怎样修建这样高水准的甬道?这是崖洞墓开凿的千古之谜。
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现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而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有人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形成,但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呢?这是崖壁画的千古之谜。
刘注夫人墓室的前厅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别留有乳头状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规则排列,绝非工艺点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云它乃为上天星宿分布,还有人谓其为楚王襄王刘注上应天星,但楚王墓室顶部却没有,细考之,以上之论均不能自圆其说,这些乳状石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星宿分布图的千古之谜。
刘注墓前殿在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寓意楚王死后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大殿。中间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恰好撑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构造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布局是巧合,还是另有寓意?又是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导游说,据考证楚王夫人下葬应该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二人墓却是同时开凿完成的。汉代葬制讲究夫妻同墓不同穴,重视灵魂的相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们打通中间的壸门,开门随夫。能够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两座墓宫勘测设计技术打造得天衣无缝,但在这里却留下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这儿是五个墓室中唯一一个开凿不规划的过道,楚王这边门小,夫人那边门大,使整个通道成为一曲尺形。有人说,这是在开门随夫时找错了位置,凿到一半时才修正的。但是,在整个的十五间墓室中,除了这个过道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这道只有两米厚的墙壁处呢?这又是一个千古未解的壸门之谜。
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结构奇巧,洋溢着粗犷豪放、雄浑恣肆的楚汉雄风,是徐州西汉中期诸侯王墓的典型代表。墓葬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处处凝结了汉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可谓鬼斧神工,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可是墓中的许多地方是现代化的高科技都无法破解的古代历史谜团。
圣人云: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亡,刘注可能也没做多少思考,他不过是将死后之事,当作活着时生活的延续,所以他对死后之事的关心,是如此持久,如此痴迷,如此执着。这也是汉朝人的一大特性。
刘注将自己放置于龟山的腹部,用厚厚的石头,将自己封起来。然而心细如发的他,仍然不能完全释怀。他知道,伴随汉代厚葬之风的日益兴盛,盗墓之风亦繁荣起来。
于是,刘注让人于最外一层塞石上,刻上一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第百上石”。
那块塞石如今已被完整无缺的罩在玻璃之内,字是用介于篆隶之间的书体所写,全文如下:
楚古尸王通於 天述葬棺郭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已葬去服 毋金玉器后 世贤大夫幸 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意思是告诉后人:我是一代下葬的楚王,我向天发誓,墓中没有放置华贵的服饰、值钱的金银玉器,只埋了我的棺木及尸骨,当你看到这刻铭时,一定会为我悲伤,所以就没有心动我的墓穴了。
言辞非常恳切,似乎含泪而书。从语气看,碑文至少是刘注口授完成的。其中委曲用意,正是一个活脱脱的刘注矛盾心理的体现。石上文字信手凿在粗糙的石料上,但就内容而论,这大概是汉代碑刻里最有个性、最具体生动、也最富人性化的碑文了。
然而这些话并没有打动盗墓者,刘注夫妇的墓还是被盗了。由于有巨大的塞石护卫墓室,盗墓显然是不亚于造墓的浩大工程,这只能是官府借牛马之力才能将石头拽出来,况且绝非一日之功。墓地在魏晋和南北朝各被盗过一次,盗墓贼抽掉了通往皇后墓甬道的上层六块石头,进入墓内,将里面的财宝洗劫一空,只剩下代表守护的兵马俑,依旧威武的站在各个墓穴之中。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