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翠湖,红嘴鸥冬天的家

分类: 锦绣河山 |
昆明翠湖,红嘴鸥冬天的家
今年12月我去昆明参加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议,住在西驿酒店,就在翠湖公园的旁边,很近的,走过去也不过10多分钟的路程。我想这是应该是红嘴鸥来此过冬的时间,便抽空来翠湖看看,体验一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我是从北京飞来的,红嘴鸥比我还远是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据说从上世纪80年代红嘴鸥就开始在昆明过冬了,是热情好客的昆明人把它们留在了昆明,是无数执着的年复一年喂养它们的昆明人让它们把这里当作了冬天的家。不单是生活在昆明的人们,就连很多曾经在昆明旅游的游客,都会记得这些可爱的小天使。
这么多年红嘴鸥和昆明有了无数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就是“海鸥老人”。
我在飞机上就从《春城晚报》看到了他的故事。他叫吴庆恒,昆明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无儿无女,独居城郊。1985年冬天,当红嘴鸥初次飞临昆明时,他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儿女,此后连续11个冬季,风雨无阻,每天往返30多公里,步行去翠湖公园喂鸟。尽管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吴庆恒总要拿出一半钱来买饼干、面粉合着鸡蛋喂海鸥,而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背上那个破烂的布包里,装着他沿途捡拾的煤渣、树枝带回家当燃料,还有一瓶用旧饮料瓶装着的茶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鸥认识了这个驼背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它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肯散去。
一些人也开始注意到这位老人。摄影家李志雄是其中之一。他拍老人,并和老人成了朋友。他答应给老人一组照片并带他到滇池去看海鸥的夜间栖息地。可是,这个承诺却没能实现。李志雄发现老人好几天没来喂海鸥,他立即和朋友驱车看望老人。当他们找到老人的家时,老人已于头天在他那异常简陋的小屋里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只有一张散落在地上的海鸥照片,那是老人花三元钱请人拍的。
几天后,李志雄和朋友们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发布了讣告,并把老人的照片放大后放在湖边的草地上。霎时间,成群的海鸥像无数的雪片在空中飞舞,翔集在老人的遗像周围,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无不动容。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坚持自费买食喂鸟儿。
十年后,一位老人的青铜雕塑在翠湖公园落成。这是昆明市第一座由市民捐钱为一个普通人塑的雕像——一个曾被历史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雕像。他的故事感动了昆明,让这座城市从此记住了他平和而卑微的笑容。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如期而至,云集昆明市区。它们在翠湖水面上悠游自在,对来往人群和船只毫不畏惧。游人也喜欢买些面包给它们吃。人与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红嘴鸥已成为昆明人民的骄傲!“翠湖观鸥”成了冬日昆明一道迷人的风景。
昆明市也在翠湖、大观搂、海埂公园和云南民族村等红嘴鸥集中的地方,安排人员为市民出售专门生产的营养鸟食投喂红嘴鸥,每天对红嘴鸥活动场地的鸟粪进行消毒清扫。
老人们喜欢自己带着食品来这里投喂。我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桥边的石长椅附近把自己蒸的馒头掰碎撒在路边喂着红嘴鸥,年轻人则喜欢买几包鸟食喂它们。更多的昆明人下班之后就兴致勃勃地跑来湖边,有人喂红嘴鸥,有人索性找一间湖边的茶馆看着别人喂,也显得很兴奋,他们说这是个特别的体验,特别开心。翠湖的红嘴鸥已经成了昆明人们心中的最爱,欢闹的景象也给这里平添了欢乐的气氛。每天这里都聚集了数不清的喂鸟人,男女老幼都有,彼此之间也十分和谐、欢乐。
今年年初,我曾经来过昆明的海埂公园,在那里买了专门喂海鸥的鸟食,撒向空中引来许多海鸥抢食。我多次来到昆明,可惜只是开会、工作,很少游玩。这次开会的前一天昆明还21度呢,到了这里已经是1度了,而且预报第二天还下雪。还好第二天没下雪却下了雨。
昆明的经度比北京少了13度,所以明显的感到了时差,比北京天亮得晚52分钟。
这里的人们没有北京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却散发出淳朴、和谐的真实生活!
特别说明:文章是我写的,照片可不是我拍的。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