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育儿小学生活数学学习小学作业 |
分类: 至乐教女 |
前几天看过一篇关于小学生报告的公众号文章,写了小学生从放学到睡觉都干了点啥,有一部分的标题是这样的:情绪失控的一刻——你的崩溃也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如今,深以为然,只是没有想到,我的情绪失控竟然来得这么快,还这么特别。
说实话,对别的孩子来说,特别是那些上过幼小衔接班或者各种课外班的,可能一年级语数英这点作业根本不是个事,分分钟就搞定了。但是我们没那个能耐,面对晓黑板、钉钉、微信群里发来的一条又一条作业,要写的、读的、背的,有纸上的、本上的、书上的、APP上的,要拍照的、录音的、录像的,签字的,真的是层出不穷,终于让我大开眼界!如果不是老母亲有电脑、有手机、有iPad,另外还有打印机,估计这波崩溃来得还要再早一点。
昨天仍然是语数英三科都有作业,与往常不同的是,英语只花了几分钟,大把的时间都花费在语文和数学上,语文是读拼音很多遍才一次性全部读正确,而数学,则是在APP练习上被一道题绊住了。
1、9个小朋友分成A、B两组玩游戏,有__种分法。(每组至少有1人)
刚入学一个月的一年级小豆包,数学题要这么难吗?还是我们太笨了?
西西首次作答填了个2,咚的一声错误提示音让她有些紧张(因为老师说正确率在90%以下的要努力了),可又不能返回去重做,把所有题目完成之后,再去订正错题。
等西西终于答完所有题,我带她一起看这道,首先确保她听懂了题目的意思,然后再教她去分组,其实就是9的分合,我让她在纸上一一写出来,西西只写了4和5、5和4,还被我认为这两组一样,只算作一组,然后又引导她列出其他几组,填上4种分法,结果又是错,答案给的是8种。
这题出得真的一点也没有歧义吗?如果在A和B组的人不同也算不同组,那不是要做排列组合了吗?是我想太多了,还是我真的太笨了?
在给西西讲这道题的时候,我并没有多少情绪激动,大概只是声音比正常稍微高了那么一点而已,西西也没有因此有任何的不愉快,她很认真地听我讲解,把这个题弄懂了。
昨天的作业总共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比平时多了一些,但整个过程还算可以的。
下午4点放学,从学校回到家4点10分,为了争取出来时间在晚饭前能够带她们出去遛达一圈,从西西4点20分开始在小房间里做作业,我就在厨房准备晚上的饭菜,当然,这期间我要一遍一遍地兼顾去看一下西西的作业,因为不止一科作业,每科不止一种作业,而且不止在一个APP上……就这样,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两个房间跑来跑去,一直到6点20分,终于西西的作业完成了,而我还没有做好晚饭,更没有带她出去散步。
对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孩子,下午去接西西的时候,刚好邻居来送东西,就把穆穆带到她家去玩了,等她们再下来的时候,原本想等一下西西一起出去的,两个孩子就在阳台上玩,但是西西昨天的作业实在是太费劲了,最后邻居走了,只有穆穆自己玩。她一遍一遍地拿着邻居给她的气球到厨房来,让我给她解开,把气球里面的东西取出来……
当我还在炒菜的时候,西西跑到厨房来,拿着两张小纸片让我看,我忙得没顾得上仔细看,只说了很好,就准备吃饭了。吃好我就坐在沙发上休息,因为当时实在觉得有点累,还有点难受,忍了忍没当着孩子的面哭。
帮西西解这道一年级的数学题,让我回想起了自己学数学的悲惨历程:
从小学开始,我就对应用题很恐惧,最怕的就是那种前面走后面追问什么时候能追上的题,还有那种一个管子进水一个管子出水问什么时候能放满池子几分之几水的题;
初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但我也搞不懂那些f(x)东西;
高中班主任是代数老师,可我用尽全力成绩也只能达到90分(满分150);
好在大学时我没学数学,进修本科也只能去选不考数学的专业;
而考GMAT的时候,Math部分,很多中国人裸考就能轻松拿到满分51分,我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也不过才考到49分。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数学渣。
往事历历在目,难道,历史又将重演?
这时先生发来消息,说要晚点回家,我很“善意”地提醒他,到家不要惹我。
终于,两个姑娘九点半多入睡,我到客厅拿起西西做的那两张小卡片,看看究竟是什么,原来是她把我帮她解题时随便写在纸上的那几对数都抄了下来,还把数学老师让读的两组数也抄了下来。
看着这两张小小的纸片,顿时我就泪崩了。
从放学回家到吃晚饭,整整两个小时,西西没开小差,没出状况,也没有受到我勉强掩饰的情绪的影响,认认真真地做作业,好不容易交上了作业,她没急着跑出来玩,反而继续把她的错题写了下来……
我只懊恼为什么一定要让她学会那道题,她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还不够吗?
10点到家的先生为了听我的哭诉,在旁边吃瓜子,他说那道题答案是8有点难为小孩了,我就把这当成是一种变相的安慰吧,毕竟他是个理科男,数学算是他的强项。
半个多小时之后,我才止住眼泪慢慢恢复平静,想起教师资格考试里关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那部分内容,还有前几天家长会上做分享的讲师也有讲到这方面。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小学生思维的这种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的基本规律里,也有相关的分享:因为数学是要用到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是从9岁才开始成长,到12岁初步成熟,但是孩子与孩子之间会有差异,有的孩子可能抽象思维发育得慢,比同龄人晚,所以他开始学数学就会很吃力,听不懂,像这种情况不要去逼孩子。
就算是西西抽象思维能力发育比较慢,最不济她这方面遗传数学渣妈妈的基因,又会对她的未来人生发展有多大影响呢?
虽然现在的我,一个面团均分三份还要用计算器,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今天早上问西西,为什么要弄这个小卡片,她说这样就可以记住了。我觉得很好,她有这样的意识非常难得,她这道题没白错,我的眼泪也没白掉。
数学老师在家长会上提到,国庆节之后要开始增加口算和听算的练习,要求每分钟12-15道题……这篇文章就当给自己打个预防针,以后要更冷静、更理智地对待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要摧残了孩子还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