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我这样一个自己带俩娃又操持一切家务的全职妈妈来说,看电视剧是一种奢侈,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我需要挤时间,确切的说,需要牺牲我的休息时间,才能看电视剧。所以,如果不是被很多人推荐,如果不是评论极高,我肯定不会追着去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因为我只看精品中的精品。前段时间熬了几夜看完了当下最热门的电视剧《都挺好》,看完之后满满的收获,不写一点什么对不起自己花费的那几十个小时宝贵的时间。
《都挺好》之所以这么受大众欢迎,我想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最天性的东西——孝,剧中苏家的三个子女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对待父母的方式,其实也是现代社会中为人子女的一些非常典型的表现。借此文谈一点自己对孝亲的粗浅理解。
老大苏明哲,勤奋努力,靠自己的奋斗去了美国,上了名校,拿了绿卡,对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来说,这并不容易,所以他成了苏家的荣耀,是父亲苏大强的骄傲。苏明哲对父亲可谓是百依百顺,对他提出的种种要求也始终很有耐心,并且想方设法去满足父亲的愿望,哪怕牺牲自己小家的生活质量也在所不辞,特别是他在失业之后还打肿脸充胖子要出钱给父亲买大房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愚孝,确实有点。孔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要特别谨慎,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之后常常生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之中,说白了就是贪心,像苏父,他贪财,喜欢与别人比较,一把年纪还去搞投资理财,逼着子女给他买大房子等等,有智慧的子女不是一味地去迎合父母的物质要求,应该抓住机会劝父母对这些看淡一些,慢慢引导他们放下贪恋,知足常乐,过一个内心安定又清净的晚年。
老二苏明成,典型的啃老族,关键是他还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有时候看他那副毫无羞耻感的样子真是恨得牙痒痒。但是,苏明成依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苏母去世后,是他亲手照顾父亲,虽然照顾得不咋地,但是相比一个远在国外而有心无力的明哲,和只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有力无心的苏明玉,苏明成反而成了苏父的依靠。苏明成最受苏母偏爱,所以母亲去世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的人生就像失去了保护伞,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危机,心智不成熟的苏明成根本没有能力应对种种考验,最终离婚、失业、负债,陷入最糟糕的境地。如果苏母在天有灵,一定会心疼,苏父虽然嘴上不说,也是忧心忡忡,自己上门去向亲家道歉,到苏明成租的住处偷偷塞钱给他。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只有子女能在社会上立身行道,只有自己过好了,父母才能真正的欢喜、欣慰。
老三苏明玉,这是最受热议的一个角色,特别是那些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子,大概无一不从苏明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因此会对她的处境格外同情,对她的所作所为特别赞同。坦白说,以苏明玉的遭遇来说,在苏母去世后,她对父亲、大哥、二哥,甚至大嫂、二嫂,对整个家庭都可谓是仁至义尽了,她的心的确很大,很能包容。只是她始终在自己受伤的阴影里出不来,她无法体会父亲的无奈,也没有关注到父亲的心情,导致苏父惧怕这个女儿,不愿意与她沟通,连面都不想见。《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子女的,除了要从内心和行动上对父母实践孝的内容,还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和颜悦色的态度。这看似极其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做到,对于自小就受不平等待遇的苏明玉来讲,更是难上加难。
不知道是编剧的刻意安排还是巧合,苏家三子女的名字也透着相关的信息。最终,苏明哲放下了面子,还有时时处处“我是苏家的长子”那种心态,能理智的配合明玉照顾父亲的晚年。明哲,他明白了要养父母之慧;苏明成浪子回头金不换,默默地去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也懂得了付出。明成,他明白了要养父母之志;苏明玉,终于放下了她心里的那些积怨,撕下了坚强的伪装,变得柔软起来,她开始温和的去关心和照顾父亲。明玉,她做到了养父母之心。虽然苏大强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但是他能忘记一些不愉快的过去,而且他的三个子女因为他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明玉,她懂得树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宁可放下来之不易的事业,也要全身心陪伴父亲。从孝亲这个层面来看《都挺好》,每个子女都挺好,这是个圆满的结局。
回过头来反观我们作子女的,除了最基本的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的心、志、慧,对照着看看,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哪一个方面有不足,如果能对自己有启发,能帮助我们在自己缺失的这方面去改进,去弥补,那这部剧就没白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