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谈到她的女儿(一岁半)不愿意让爸爸亲亲抱抱,会很烦躁,手脚乱扑腾。我问她,觉得出现这种现象是爸爸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她说两个都有问题。确实是的,两个都会有问题,爸爸肯定是平时与女儿的相处时间不够多或者亲子陪伴质量不够高,导致女儿对爸爸没有特别亲切的感觉,所以才会有抗拒;而女儿虽然还是小宝宝,但也会在周围人事环境的影响下,对爸爸有不同程度上的亲昵和依恋。后来再仔细想想,其实在家庭关系中,爸爸和女儿之间感情偏淡,除了父女俩之间的原因之外,妈妈也有责任,而且,对于一个全职妈妈来说,还应该负相当大部分的责任。朋友提到的问题也许在很多家庭都有,孩子小的时候对妈妈特别依恋,对爸爸感情稍淡,如果没有及时调整,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爸爸在育儿方面参与过少,妈妈负担重倒是次要的,主要是长期下去会使父子(女)之间感情淡薄。
昨天晚上应邀去参加原公司年终聚餐,五点多出门时西西在和爸爸一起搭积木,九点多回到家西西已经香甜的睡着了,期间给先生发了一条微信问西西乖不乖,他回说很乖,已经吃完饭洗好碗。他们的晚饭是清炒藕片、菠菜汤、粟子米饭,是先生提前问我吃什么,我给搭配的。
做妈妈两年以来,我觉得最让我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不是自己在育儿方面的成绩,也不是女儿西西的乖巧懂事和贴心,而是亲眼目睹先生和女儿之间越来越深厚的父女之情。西西现在两岁,她在十三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由爸爸独自带一整天而且开开心心不哭不闹,现在更没有任何问题;如果爸爸带她出去,她会主动地并且很愉快和我挥手再见。如果我要出门办事,她和爸爸在家,她也会和我再见,并且丝毫不粘着我不让走。恰恰相反的是,如果爸爸在家休息时要外出办事,她就会特别难过,甚至大哭,一定要跟着去才行;无论吃什么都会想着让爸爸吃,只要说什么大、高、远等等,也一定是爸爸来参与;就连玩具小汽车里面最大的那个也是被她命名为“爸爸车车”……。
西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虽说是父子有亲的天性使然,可更重要的是一日一日一点一滴慢慢地培养。刚刚开始的时候,西西出生一直到她七八个月大,我甚至怀疑先生不爱这个孩子,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我再也没有那样的想法,反而是常常被他们俩(尤其是西西对爸爸的行为)感动。随着自己在育儿路上的成长,我深深的体会到,不但孩子是夫妻之间的纽带,妈妈也是父女之间的纽带。我认为真要做个好妈妈,不但要自己能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母女关系,还要懂得促成孩子与先生建立亲密的父女关系,这是很微妙的,需要做妈妈的用心去搭父女之间这个桥梁。

教爸爸照顾孩子
西西出生至今,有些照顾她的事是专门由先生来做的(除非他出差或加班),起初也是出于先生主动分担我一人带娃的负担,后来慢慢就成了习惯,好像约定俗成一样,先生习惯,西西习惯,我也习惯了。在我家里,有这么几个事是由先生专做的,洗澡、剪指甲,这个坚持至今,除非出差不得已,都是先生做;喂饭(辅助吃饭),周一至周五的早晚饭和周末三餐,先生辅助西西吃饭,外出就餐时,先生永远坐在西西的右手边照顾她;出门推婴儿车或抱西西从来都是先生来做;天气暖和的时候,西西早上起床早,起床后由先生带着在小区玩,我在家做早饭;睡觉前读德育故事是从孕期至今都由先生来做,如果他出差,我就给西西讲故事,不用书本。
其实这在父女感情培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对爸爸的形象有更丰富的认知,也可以让爸爸对照顾孩子生活更有责任感。事情不拘大小,我甚至觉得越是小事越好,对男人来说容易做到也容易坚持。做妈妈的要懂得放手,不要事事都认为自己做得最好,更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如果爸爸开始做得不好,或者孩子不配合,要懂得疏通,对爸爸给予帮助和鼓励,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说明,慢慢就会形成好的氛围和习惯。

教孩子为爸爸做事
有时候我都有点佩服自己,那么不厌其烦地教西西为爸爸做事,我觉得爸爸在西西心目中有那么重要的地位、那么好的形象,除了先生自己认真去做,我这个当妈的在孩子面前的教导也必不可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无论吃什么东西,我都会教西西留给爸爸吃,以至于现在吃东西,西西肯定会主动先给爸爸拿;先生下班到家,西西给爸爸拿拖鞋,从西西会走路开始我就在教她,她早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而且还会自己创新,比如把拖鞋摆在门口,还会举一反三,比如给爸爸拿衣服拿包。教孩子为爸爸做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我经常会因为看到西西孝敬爸爸得到爸爸赞扬而分外开心。
除了教孩子为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之外,还可以帮助培养俩人之间的小习惯(另外一篇博文《小习惯里见真情》专门写过),比如先生上班前,我会让他亲亲西西,西西睡觉前,我会让她亲亲爸爸。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不适应,但用不了多久就成了习惯,而且特别温馨有爱。越小的孩子做起这些事情来越会让爸爸觉得感动,也会让他更加愿意和孩子待在一起。西西第一次给爸爸端水的时候,先生那个高兴样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

给他们机会单独相处
问到朋友她女儿有没有和爸爸单独相处过,答案是从来没有过,她和她公公婆婆都不放心。我觉得这种不放心的念头是正常的,毕竟妈妈才是照顾自己孩子最周到最细心的人,尤其孩子小的时候很多需要注意的小事男人粗心大意容易忽略掉。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经验,西西七个多月的时候我生病住院了,那是第一次和西西分开,将近三个礼拜的日子里,西西完全是由先生照顾的。刚开始我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后来也适应了,虽说先生照顾的没有那么细致入微,可也是尽心尽力,已经非常难得。后来如果我有什么事情要办,先生就自己带西西。再后来,有时周末先生为了让我多些休息时间,就自己带着西西出去玩,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
父女单独相处的机会并不多,尤其那些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可是做妈妈的要懂得创造机会给他们单独相处,爸爸单独在家带孩子或带孩子出门去玩,最好有机会跨越就餐时间,让爸爸有机会亲自动手给孩子做饭吃饭。做妈妈的不放心也要学着放宽心,那是孩子的亲爸爸,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担心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无非是诸如给孩子喝水少了点、纸尿裤穿得久了点、饭做得硬了点、衣服穿得乱了点……
想想其实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稍微将就一下也不会有问题。我起初也是种种不不放心,出门前什么都要一遍遍交待清楚,可效果并不是很好,当爸爸的哪里记得住,还会很烦。后来我索性不那么啰哩八嗦了,完全放手,不知道的并且有必要注意的事,先生就会打电话问我,这样效果反而更好。越是不放心给爸爸们去做,他们越是不会做。

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
我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不太善于表达情感的低情商爸爸,和两岁以内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的小宝宝之间的感情培养,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女儿,所以主要是讲父女情。男人与女人不同,他们大多数都不太擅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相信他们是把对孩子的爱深藏在心底,可是孩子们需要知道,尤其是小女儿,爸爸是他们人生中的一座大山,他们高大伟岸的形象需要从小就在她们小小的心灵中建立起来。可是这二者之间的沟通并不容易,孩子不会说,男人不懂表达,这就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妈妈在中间成为一个纽带,牵连起父女之间的情感。
我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养育孩子的事情是我说了算,先生从来不对我的方式方法品头论足,也不会对我的所作所为进行干预,事实证明这个效果也很好。怀上二宝之后,我担心他会觉得压力增大,曾经和他聊过养家压力这个问题,他自己告诉我说没有觉得什么压力,因为我能把孩子带得好,他不用为孩子的将来操心。我觉得这是对我和孩子很大程度上的认可。
孩子的养育我来负责,并不代表他完全不知情。先生是典型的少言寡语类型的人,话非常少,就算说话,很多也不动听。辞职后全心全意相夫教子,所以我聊天的话题内容肯定是三句不离本行:孩子。我喜欢将西西点点滴滴的成长与进步都告诉他,有时候会把照片或者小视频发给他,他会看、会简短地回应,出差在外时也会打电话或发消息主动询问西西的情况,这时候适当地告诉他一些趣事即可。妈妈们切记在这方面不能做得太过了,无论什么吃喝拉撒的事都要对先生描述,会把他们搞得很烦。他们在外面工作应酬,会有与妈妈们不一样的烦恼,适当地讲讲孩子成长的趣事会让他们觉得轻松有趣,但多了就会有负面作用(其实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有点过头,但是先生是个比较能包容的人,所以没有嫌烦,偷笑一下)。同时,也需要把养育孩子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告诉先生,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参与不进来。
再从孩子的角度看,因为爸爸们每天上班,可能早出晚归,在孩子醒着的时候根本很少时间待在一起,妈妈就要在孩子面前经常提到爸爸,无论带孩子做什么,都不要忘记心里、话里都有爸爸,而且都是正面积极的形容,这样日复一日,爸爸的形象就慢慢在孩子心目中越来越清晰、牢固。举个很小的例子,每次去洗手间,西西都会跟着我,她看到洗发水就会拍拍自己的小脑袋,然后指着沐浴露拍拍小胸脯,我就会说,那是洗头的,她说“爸爸”,我再说那个是洗澡的,她再说“爸爸”。对的,爸爸给你洗头洗澡,爸爸好吗?西西嗯。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也许有几百上千次吧,时间久了孩子心里会对爸爸有感恩之心生起来。

越来越感受到,要做一个好的全职妈妈并不容易,远远不止于把先生和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好、把家打理好那么简单,好的妈妈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对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爸爸们不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更不是他们不想与孩子融洽相处,是任何感情都要磨合、要培养,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妈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去调停冲突。妈妈首先自己要宽心,对爸爸要放心,对孩子要有信心,相信一定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