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渡脱胎--《道西游》第八十篇
(2017-11-18 14:02:43)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道西游第八十篇凌云渡脱胎
好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同来去欣赏西游记第80难。
话说唐僧别了寇员外上了大路,又经六七日,之前我们已经说过,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这个人身,有这个1,才能有后面无数的0。
细想一下,无论学习工作,都是为了完善自身。愿望也好、七情六欲也好,都是为了完善自身。有人说我记忆力不好,其实是完善自己的记忆;性格不好,完善自己性格;有人说我金钱不足、经验不足,是外在的,其实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西游记到现在第80难了,我们都知道,已经来到佛国,可以取真经了。这一路的经历其实都是为了完善自身。
到了灵山仙境玉真观金顶大仙之处。大仙接了圣僧,沐浴后去灵山见佛。唐僧拜别大仙,随大圣缓步蹬上灵山。走不到五六里,见有一道活水,滚滚飞流,上面有一独木桥“凌云渡”,实难通过。无奈之际,忽见一人撑一只无底船来。行者火眼金睛,认得是接应佛祖,把师父推上船。忽见一个人身飘过,长老见了大惊。行者三兄弟笑道,说那是师父,你已脱胎换骨。
过了河,一个个身轻体快,步上灵山,直至雷音寺。四大金刚引入见了佛祖如来,如来叫阿傩、伽叶领他们去取经书。二尊者问唐僧可有什么人事,唐僧实无礼物,二尊者给了他们无字经。师徒发现后又找回来,如来叫阿傩、伽叶取有字经书传唐僧,三藏奉上紫金钵盂作为人事,并说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请八大金刚驾云护送。正可谓,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这个5048卷,之前讲过,五万四千里的时候已经走了一半了。一半的时候是一个开头,也是一个结尾。西游记走了一半以后有一个特征,后面的经历,是去弥补以前的问题。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也一直是在弥补以前的问题。以前的什么问题呢?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是我们人生自己的问题,包括大脑所想、心中所念,包括五脏六腑的运动。通过81难的学习,有去除七情六欲的,去除分别心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前行。
我们共同看一下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前讲《道德经》的时候老师讲过,这一章,对应的是人的身体,老师最早是从《黄帝内经》入的,所以《道德经》常常从人的身体角度来讲。我们看这一章的智慧,每个人五脏六腑对应七情六欲。五脏六腑虽然在一起,但它们自然有一个壁垒,并没有相互往来,可它们相互之间又是协同合作的状态。
我们的心决定前进的道路,其实都是自己这个身体。没有恐惧之心的时候,其实做任何事也没有任何恐惧,那同样的,你有任何恐惧之心的时候,你做任何事都是恐惧。
同样的,通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学习,尤其在第80难的智慧,我们学到了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开始是无字经,无字经就像我们身体,我们只能看到外在,看不到自己内在,这就是无字状态。
我们看不到自己,是一个无。反过来想,看不见自己什么地方,只是看不见自己的头,就是没有目标。有一句话相由心生,当我们找到目标的时候,相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更多人被你吸引,愿意和你在一起。人生当中,看似去掉七情六欲,其实七情六欲,只是一个考验,你是不在乎他。你身体的每个位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是不是去在乎他?如果说你在乎你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存在,其实你再去做任何事情,都能很容易达到让自己心满意足的目标。
刚才讲了只有头看不见,所以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头,就是目标。我们可以借助身体9/10的位置,去达到1/10的位置,其实很容易,只要你重视它、认可它。认可它的时候,你就认可任何外界所有,它们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达成相应的目标。你会发现不知不觉时间加速了。
当我们经历了80难的时候。试想,取得了真经,非常非常高兴。同样的,我们都知道需要经历81难,九九归一,我们也知道下一难将要会发生什么,看过西游记朋友都知道。付出这么多年的努力一定是非常非常高兴的,高兴完以后又要发生什么呢,就好像我们每个人找到这个头(目标)以后,非常非常兴奋,后面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共同期待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所取经书如下:《涅槃经》四百卷(实取七百四十八卷);《菩萨经》一千二十一卷(实取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四百卷(实取二十卷);《首楞严经》一百一十卷(实取三十卷);《恩意经大集》五十卷(实取四十卷);《决定经》一百四十卷(实取四十卷);《宝藏经》四十五卷(实取二十卷);《华严经》五百卷(实取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九十卷(实三十卷);《大般若经》九百一十六卷(实取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三百卷(实取五十卷);《未曾有经》一千一百一十卷(实取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一百七十卷(实取三十卷);《三论别经》二百七十卷(实取四十二卷);《金刚经》一百卷(实取一卷);《正法论经》一百二十卷(实取二十卷;《佛本行经》八百卷(取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三十二卷(实取二十卷);《菩萨戒经》一百一十六卷(实取六十卷);《大集经》一百三十卷(实取三十);《摩竭经》三百五十卷(实取一百四十卷);《法华经》一百卷(实取十卷);《瑜伽经》一百卷(实取三十卷);《宝常经》二百二十卷(实取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一百三十卷(实取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五十七卷(实取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九百五十卷(一千六百三十卷);《起信论经》一千卷(实取五十卷);《大智度经》一千八十卷(实取九十卷);《宝威经》一千二百八十卷(实取一百四十卷);《本阁经》八百五十卷(实取五十六卷);《正律文经》二百卷(实取十卷);《大孔雀经》二百二十卷(实取十四卷);《维识论经》一百卷(实取十卷);《具舍论经》二百卷(实取十卷)。历经一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