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救子--《道西游》第六十四篇
(2017-10-23 13:22:01)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道西游第六十四篇比丘救子
狮驼岭一难,孙大圣请如来收了众怪救了三藏师徒,离开狮驼城一路西行,见一座城池,原唤比丘国,今改作小子城。家家门口放着一个鹅笼,笼内都装着小男孩。原来三年前,一道人模样的老人,将一貌美女子进贡陛下,宠幸在宫,号为美后,封道士为国丈。国王贪欢,身体危难不能疗治。国丈说有海外秘方,去十洲三岛采将药来,只等药引子。药引子是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所以比丘国成了小子城。孙大圣念动真言,请众神各使神通,连笼带小儿摄出城外安藏,不得饿损。
我们先看一下书本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一章有一句话大家很熟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说起工作或者教育孩子常常会说起这句。加上前面两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都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唐僧这一路走来,其实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讲做事的谨慎度。很多事请,会在过程中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关注度及谨慎度都不及开始时,起了懈怠的心,行进自然而然就慢了。我们看孙悟空在这一难,先将小儿妥善保护好,然后再去打探。按他最开始脾气估计早就冲上去了,此前狮驼岭时咱们讲过,孙悟空,已经开始有智慧了。这里也是体现,他又多了谨慎的智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有所作为的将会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这一难当中,国长要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是女人而起。妖后迷惑国王,需要小二心肝治病。我们想想,朱紫国国王那里,是王后的事情,比丘国国王这,也是妃子的事情,都和女人有关。如果外像是唐僧心之显化,说明这些事从心中一直没有过去。也可以理解为,显化出来了,就放下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我们来看,为什么唐僧每到一处,就会产生一个灾难,之前咱们一直去讲的,都是说心中的显化。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行业或标签的问题,老师拿自己来去举例子。
老师是记忆大师,那么老师见到任何人,只要对方知道是老师是世界记忆大师,一定有人问老师关于记忆的问题。如果你是练武术的,是某个门派传人,人们一定问你关于武术的问题。如果你是中医,人们肯定会问关于身体健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你的标签定成什么,别人就会被标签所吸引。唐僧取经,他必然就要经历磨难。西游记里有句很熟悉的话,“听说唐朝有一个和尚要去西天取经,吃了它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是唐僧的一个标签,自然有相应的妖怪要去吃他。
唐僧经历这么多难,已经身心疲惫了,出来多心的状况了。我们做事刚开始的时候一门心思去做,做到一半,更多人参与的时候,会想会发生这事吗?会发生那事吗?这一难当中以小孩的心来展示。小孩是什么状态,就是会突然给你带来各种困扰。
这一难告诉我们唐僧已经出现多心的状况,那他后面会怎么样,我们共同期待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