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西游》第七篇 双叉岭上
(2017-07-14 09:13:21)
标签:
国学教育经典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双叉岭是虎狼巢穴之地,山路崎岖,经常有猛兽出现。那么唐僧刚出虎穴受完惊吓,随从都被吃掉了,又来到了这个凶险之处。我们试想一下啊,当人们受完惊吓以后,疲劳过度,无论精神还是身体,会变得非常的软弱。当体力和精神已经耗尽的时候,独自走在非常危险的山中,对心理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可是呢,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形,我们人生也是如此,一开始信心特别足的时候,你的所有精气神是在上面。这时做事的时候发现,虽然有冲劲儿,但都是阻碍,一直给你阻碍,反正给你往下拉,拉下来。
为什么会有这种阻碍呢,就因为我们要保持个平衡,阴阳相合,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我们要保持一个平衡。平衡就是要立在一个中心点。当你高的时候呢,就给你往下拉。当你低的时候,就给你往上推。
像是心电图,往低里走,还没到最低点时,还得低;低到已经不行了,这时候,高的就出来了,开始反弹。唐僧呢,在这双叉岭上又被毒虫猛兽所困,再次身陷绝境之中,已经身心疲惫的他,当时已经无力反抗或是不想再反抗,这时候人就容易绝望,绝望,就是最低点。最低点之后就要反弹。然后,果不其然,一个猎人正好路过,孤身驱走了毒蛇猛兽。此人就是号称镇山太保的刘伯钦,看过电视的朋友都知道。
他把唐僧请到家中做客,唐僧在他家待了两日。为什么待了两日,是应刘母的要求,因为唐僧是圣僧,希望他为刘伯钦的父亲做个超度。唐僧呢,就去做了这个事情。
应对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们看这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和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不自生,它又为什么而去生呢?是为了天地之间的所有万物而去生的。没有天和地,没有这个框架,万物将不复存在。
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谈天说地”、“聊聊天儿”,其实可以往这上来去理解一下。天和地,给我们生存的地方,让我们生生不息,它自己呢,是一个无私的状态。老话说敬天礼地,我们才能很好的生存。做事的时候,心中无愧于天地,这么做时,会产生一股正气,叫做浩然正气。
天地的职责,使万物生。就是因为有天地在,在它之间的万物才会生。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留住唐僧,为去世的父亲诵经超度,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唐僧是有这个能力的,在他们认知当中圣僧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价值所在。
就好比老师是记忆大师,那么和别人交流、聊天,包括在吃饭、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问你做什么工作的,你说记忆大师啊,那么基本上后面的话你都不用去想,桌上有十个人肯定就有一个人说,哎呀我的记忆,现在越来越不行,岁数越大,记忆力越不行。那是因为你是记忆大师,所以他才跟你说记不清。如果你是个中医,一定有人问,我这身体,最近总是不舒服,怎么回事。
其实就是这样子,你是什么角色,你是为谁而生的呢,你是为了有需要的人而生的,和天地的规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生在天地之间,其实做的也是和天地之间有关的事情,就是人们所需要的。
像以前种地,需要相应的雨水灌溉,那时没有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天时对农作物影响非常大。人也一样,人立于天地之间,那么做事的时候呢,要按照相应的规则去做。那同样的,就是告诉我们,有价值都可以绝处逢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我们看很多古圣先贤,他们完全是把自己交给了社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大众,是一种利众生的状态。那么,对于他来讲,他其实在当下一直持续去行天地之道,我生,我是为了天下人去生。
我们平常人和圣人状态最大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时不时的达到圣人状态,因为圣人,他也带一个人字。时不时达到圣人,不能恒久的达到圣人状态。跟跑步是一样的,圣人跑的时间,就要比普通人跑的时间要长一些。
长一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像学习,只学一小时和每天坚持学一小时,收效是不同的。每天都学一两分钟和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和每天三四个小时是不一样,持续的时间长,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想成为圣人,圣人有圣人标准;想成为运动员,运动员有运动员的标准;想成为医生,医生有医生的标准。也就是说,按照相应的标准去做,定下目标,就是按照目标去走。
当按照目标去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心是有跌宕起伏的,就会发现各种阻碍会来。有高潮,有低谷,就像唐僧在双叉岭上遇到困难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遇上高兴事儿,然后准备努力去做时候,不用太开心,老人讲“乐极生悲”,不用很开心,因为有高,就必然会被拉下来。这时候我们要处于什么状态?我是最低的一个状态,我来做这事儿,我是为了把大家托起来。这时候要去找一找你的初心是什么。
如果这个事情成就你的,是让你更加自信。好,它可以成就你,也可以去成就其他人。这时候你就把这个成就交给其他人,它就也可以去托起他的自信。
那么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处于一个最低状况。因为你是为了成就其他不自信的人。他已经不自信了,最低就是还是不自信,所以他是往自信上走,是往高走的一个状态。我们都是处于一个低的状态,去走以后,就都是惊喜。但是注意,我们每天要三省吾身,看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骄傲和自负的地方,然后呢,重新把状态拉回来,还处于低的地方。
当我们有一定成绩的时候,这些成绩是为了服务大家的,是为了让大家生活的更好。试想我们身边,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他们的生活状态都很好的时候,给我们带来萦绕着也是一种美好。同样的,他们怎么能去好,当我们认为自己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时不时地去帮助他们,但是不要逼迫。
为什么不要逼迫呢?我们想一下,福、富、逼,都有一口田。一口田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吃的是不愁的。“富”有个宝盖,就是把一口田放在家中。“逼”这个字是一个走之,就是当你去逼迫,你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对方接受不了的时候,这个“福”就走了,谁走了,对方的这个“福”走了,我们自己的这个“福”也走了。所以不要逼迫对方,要在对方承受范围之内帮助他们,这样的话,相互之间都不伤和气。
好,我们根据专业去说,唐僧是一位圣僧,超度亡灵是他的专业。超度完以后,刘伯钦的父亲当晚就给他们一家人托梦,投生到了非常好的家庭,感谢圣僧,说他走的时候一定要好生相送。然后他们家人也是非常感激,说明就是我们自身的这个修行,有了价值体现。可以试想,他在超度时候,也用了一天的时间,这些天的疲惫,再去超度,应该会更累。可是当得到人们认可,会更坚定,还要走这条路,不忘初心去走,和我们人生状态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努力,然后一直在去用最后的这个时间和精力在去努力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一直没有成绩,一直都是艰难险阻,突然之间有一个人认可我们,而这个人的恰巧是我们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人,因为当时刘伯钦和唐僧虽然不认识,但是他是救命恩人啊,这时候他们全家对他的一个认可,对于对普通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何况唐僧自幼修行心智比普通人更坚强。所以说,这个经历再次坚定信心,我一定要去努力,去完成相应的使命。我们可以试想,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外在的阻碍能去阻碍他了。
当我们发现当外界不能有任何阻碍我们的时候,就开始,谁会阻碍我们了,就是自身,阻碍我们。自身阻碍是什么,敬请期待下一篇。
《道西游》第七篇就到这里,谢谢您的聆听,感谢关注静闻道。诵道德经,读西游记,欢迎留言互动探讨,一起《道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