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西游》第四篇 寻亲报冤
(2017-06-19 10:14:14)
标签: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 |
分类: 道西游 |
未曾满月的唐僧被母亲忍痛放入江中,在木板上顺江漂流,正巧被金山寺的长老发现,并抱回寺中抚养;十八年后,已是佛门弟子的唐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得知亲生父母的重大冤情后,唐僧悲痛不已,决心要为父母申冤报仇。他先是遵从师父的指引找到了身处忍辱中的母亲,随后又在母亲的告知下找到了祖母及外公。最终不但为父母申报了冤屈,而且还见到了死而复生的父亲陈光蕊,一家团圆…
唐僧在寺院里经过了十八年的生活,知道了他父母的身世,对于还没有经历世事的一个孩子来讲,是很难去接受的。在这么多年当中,他肯定也见到了别人都有父母、被父母疼爱的状态,这个成长过程,背负了很多的痛苦。得知身世后,他决心要去为父母伸冤,要去为父母报仇。
那么我们可以去试想,我们的路很长,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心中的执念所限制。可是,就是因为这种执念,才会让我们继续去成长。
我们总说,当有执念的时候,要把执念放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行。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因为有执念以后,心中的压力,所背负的东西远比常人要多得多。同样的我们的身心会更加疲惫,甚至有人因此产生了一些疾病。可是,我们去试想,当我们自己选择自己这条道的时候,这个执念,我们如何才能放下。其实只有走出去。
就好像很多人去考世界记忆大师,有人一年考不上的,要考两年,三年,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工作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辞了工作。可以想象,他们扛着精神生活工作三倍压力。当年老师是一年通过的,在那一年当中也是有一段时间放弃了工作,专心训练。同样的,老师也见过很多人,他们比了一年没有过,比两年没有过,比三年没有过,那么所承受的压力会更不一样。
但是既然说选择了要走这样一条道。那么这个执念,就必须要靠自己通过。那么很多人会说,你别这样了,放下吧,后面还会有更好的。这时候我们自己会做衡量,就是我们选择这条道,和他指的这条道,哪条更好。
其实,说到这,就会发现,我们所谓执念,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或者说,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就是我们认为最好的,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执念。然后别人,跟我们去说,有一条路会更好,我们觉得的确有条路会更好,那么我们会放下当下的路,走另一条路。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你最开始的初心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别人给你指的这条路是不是和你的目标相吻合,或是相接近。
就好像一棵树是一样的,这个树它不是只有直直的树干。还有树杈、树枝、树叶,那么我们的营养也不只是给树干,还要给树枝、树杈和树叶。
我们会去想,唐僧他既出家,他为何不放下。可以试想,当他十八岁那年,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那么他的心又作如何感想。同样,他的师傅,当初收养他,把他从这个顺着江河漂流的木板上抱去时,看到这份血书,他的师傅也背负了十八年这个秘密,他的师傅也很累。所以说,真正要放下,当他真正实现他的寻亲报仇的心愿后,他的心中就再无牵挂。这以后,才是属于他自己真正的修行状态。
所以说当我们遇上相应执念的时候,我们要如何选择,选择放下还是选择去承担起来,这个我们自己去选择。注意,在不违反大的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去选择把心中的执念去了去。同时它也是证明自己的一份存在,也让我们人生会有更多的回忆和价值。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就和取经是一样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空虚的,但是它又无穷无尽。从这章来去讲,每个人选择这条道都不一样,每人想达到目标也不一样。即使两个人的目标是一样的,他们所想要的程度也不一样。就好比是两个人都想去吃苹果,有的人想吃甜的,有人就想吃酸的,所以说,我们要允许各种状态的存在。
同时我们去想,道是空虚的,吃这苹果,在想的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空虚的状态,因为他还没有去吃到。它无穷无尽,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吃这个苹果,可以选择买着吃到,找别人要着吃,等等等等,各种方式。
“渊兮似万物之宗”,深远的很呢,好像是那万物的宗主。我们可以试想当时的唐僧,他心里应该已经有个目标儿了,但是他觉得这个事情是父母多年的冤情,为人子女他就必须去做,也就是说他是有人情的。
在去做的这个过程中,他其实也是为了他的师傅。刚才讲了,他师傅背负这个秘密,已经背负十八年,也是很累很累的。这里,我们可以去思考,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心里去想某件事的时候,它的源头是什么。唐僧,他是为了父母,为了师傅。
好,我们找到源头,就有了根本动力,可问题又来了。唐僧在十几年当中,一直是在寺院生活,那个慈悲心善心,一直是在培养着。可是猛地,现在要让他去报仇去,还不知道未来的路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在报仇期间,他的路是怎么样的,他是不知道的。那么他就必须要怎么做呢,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在报仇的这件事上,他肯定是内心产生一种愤怒,愤怒的背后就是恐惧。“挫其锐”,就是要把愤怒和恐惧的这种锋芒来去挫掉。要不然我们光想这件事呢,就会非常非常累。
“解其纷”,我们要把这个事情相应的头绪去理出来,因为当时唐僧是一个僧人,而当时刘洪是江州父母官,他要把相应的头绪屡清楚,然后智取。
“和其光”,然后找出一个光明的方案,就是可以往前走的方案。
“同其尘”,那么那些还仍然存在的问题存在不存在呢,同样存在。但是在光明的道路上,它们可以去是给我们铺垫道路的泥土,同其尘,一个尘土。
西游记中的描述,唐僧报仇时,他的的母亲给他拿了信物,让他去找他姥爷,姥爷是当朝丞相。后来,皇上派了六万御林军去把刘洪拿下的。
我们要思考的是,做事时,用脑是必须的,思考是必须的,我们要把一切有利的因素找出来。如果在做这件事上,无论是内是外,都没有一丝对我们有利的方式,我们全凭一腔热血,那这个也没有办法去做。
所以说我们在去选择自己目标和方向的时候,我们先要看自身的实力达没达到。就好像我们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可以选择坐交通工具,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去。可是口袋里,如果没有坐交通工具的钱的时候,只能选择走着去,所以说要看自身的实力够不够。
当然,你走着去的时候,也仍然去可以去到相应的地方,但是你的时间就已经差太多太多了。所以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智取是我们该选择的一个方式。
“似或存”,悠远的很呐,似亡或实存。其实在他后面选择走这条报仇路的时候,肯定是先从脑子里面预演了一个过程。预演的这个看似虚,其实也是存在的。因为这个是他想要的目标。就好像我们选择好方向以后,我们会先把结果就想象出来。就是因为这个结果让我们满意,我们才会为这个目标实际去奋斗。
好,这一难,唐僧寻亲报冤报仇这一难,我们可以明白,他是在完成属于自己人生当中的一个使命。道德经的第四章呢,正好解释了,当我们去完成人生当中某个使命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说去做,如何去缕清自己的头绪,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稳稳的、同时又不懈怠的往前去走。
那么这一难这一章的解读,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