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作客紫阳村且游紫阳山
(2025-10-13 13:51:54)分类: 辞赋散文 |
作客紫阳村且游紫阳山
·曹克考·
乙巳年深秋,风染层林,露凝秋光,我与旧友相约,又游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及紫阳山。这趟旅程,既有故地重游的欣然,更有老友重逢的暖意,在时光流转间,酿成一坛醇厚的秋日记忆。
八点十分,晨雾尚未散尽时,我们便从明光出发,车轮碾过微凉的空气,朝着苏巷方向前行。车过女山湖特大桥,湖面被晨雾笼罩,不见晴日的波光;不远处隐约的树影,那是我的故里方向,熟悉的景致让心头泛起一阵暖意。
一路畅行,抵达紫阳村老朋友李兆坤家时已九点半。走进老李的家门,笑声先于身影传来,几句寒暄,满是久别重逢的亲切。稍坐片刻,我与彭九义一起去紫阳集市逛逛;接着彭芳、王刚、吴启善三位也随后赶来,五人走在集市的石板路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满是烟火气。吴老师挑了新鲜的菱角米,王刚拎着称好的豇豆饼,九义则选了干毛鱼,唯有我空手而回,倒也乐得看众人满载的模样。
十点光景,我们回到老李家。客厅里,吴老师与王刚已摆开象棋,楚河汉界间,棋子落盘有声。一局终了,竟是平局,细论起来,王刚略占上风。我一时技痒,与吴老师对弈两局,却都以落败告终,毕竟二十年未曾摸棋,手眼早已生疏,落子间尽是局促……。
转眼到了十一点半,午饭的香气从厨房飘来。老李格外热情,亲自下厨掌勺,他的厨艺早有耳闻,今日终能大快朵颐。席间,有人提起十五年前的往事,那时我们四人被戏称为“明光四人帮”,也是在老李家,我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洋相百出,如今想来仍觉好笑。
再看今日餐桌,十来道菜摆满桌面:鲜美的炖鱼汤、入味的红烧肉、嚼劲十足的卤牛肉、腌制的猪肝,还有刚从集市买来的豆饼、清香的鸡蛋炒韭菜……;最亮眼的是那十来只肥美的螃蟹,蟹黄满溢。酒是五粮液,醇厚绵长,只是老李、老吴和我,几个都已年逾古稀,不复当年豪情。我和老李、九义浅酌,彭芳、吴老师仅沾了少许,一斤酒竟未喝完。
饭后闲聊片刻,两点左右,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向紫阳山进发。沿途田间农人正忙着收割豆类与花生,金黄的豆荚、饱满的花生,在秋日阳光下泛着丰收的光泽。抵达山脚下,抬眼望去,紫阳山三峰相连,形似“山”字。
紫阳山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自然风光独特的山体。曾名“避阳山”“九谼山”“九孔山”“莫邪山”,因山上盛产紫柴胡,后被称为“紫阳山”。其西北部呈现出独特的丹霞地貌,约千余亩,赭红色岩体绵延约2公里,这是雨水、风力等自然因素长期侵蚀雕琢的结果。在阳光照射下色彩斑斓,有时赤橙交叠,有时深褐与暗红交织。岩壁上有纵向沟壑与蜂窝孔洞,岩层断面纹路清晰,宛如地球演变的年轮,极具观赏和地质研究价值。
这里的人文景观有“净明寺”,位于紫阳山之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明清时期香火旺盛,供奉达摩佛祖,其遗迹给紫阳山增添了不少神奇色彩。山脚下还留有“试剑石”“磨剑池”等遗迹,相传古人曾在这里冶铁铸剑。更有“晾马棚”等胜迹,传闻大宋曾驻雄兵于此,杨家将也曾退守淮东在此晾马,雕岩栩栩如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些传说也为紫阳山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十五年前,我们四人曾游紫阳山,后来我写了《紫阳山赋》,发表在《诗词世界》(2011年第3期),获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举办的全国辞赋大赛金奖,并入选正式出版的《赋苑琼葩》辞赋合集。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今日重游紫阳山,深秋的草木为山体披上斑斓的外衣,西北部的丹霞地貌更显独特,赭红色岩体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岩壁上的沟壑与孔洞,似是岁月刻下的印记。我们沿着山脚漫步,时而驻足观赏,时而拍照留念,净明寺的遗迹、试剑石与磨剑池的传说、晾马棚的史痕,都让这趟游山之旅更添了韵味。
四点左右,夕阳西斜,我们踏上返程。回望紫阳山,秋意正浓;身旁老友相伴,暖意融融。这趟深秋之旅,不仅重赏了紫阳山的美景,更拾起了岁月中的珍贵情谊,虽平淡却暖心,足以铭记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