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三磨”打造精品课例姚晨辰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三研三磨”打造精品课例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地阅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如何在精读引领课中实现“一课一得”?这次,我带领工作坊的成员就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展开课例研磨。
一、研磨的目的和意义
精读引领课要以教材上的精读课文为核心,适量整合教材、丛书内相同类别、相同特点的文章,以单元语文要素为聚焦点设计教学,做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精读引领课重在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策略与方法领悟写作规律,重在通过语文知识的讲授讲解、语文方法的指导、语文技能的历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研磨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讨论上课:选择主题,集体备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通过对教材和丛书的研读,我选择了教学内容课文《雾在哪里》+丛书《天上的运动会》,通过和组内成员集体备课,形成了第一次教学设计,并与2019年12月11日,在我校二年级三班就这一课进行课堂实践,孙娜、加熙薇等五位老师参与了观课活动。
第二次讨论上课:评议提升,形成新案;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第一次授课后课后,本人进行了自我反思: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如学生初读课文后设计开火车朗读全文,没有抓住重点,没有就学生学生有困难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对于“雾”说话的五个句子指导朗读也不够到位。孙娜老师点评:课堂随文识字效果很好,但是整篇文章内容全部涉及没有抓住重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应该就某一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以单元语文要素为聚焦点设计教学,做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加熙薇老师评论:课堂中教师的板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板书如果能够体现语文要素就更好了,应该把重点句型“无论……还是……都……”呈现在黑板上。何小兰:姚老师这节课有评价语,但我认为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判断,如果能够变成有效的学习指导,那样效果就更好了。
经过老师们的评议和自我反思,我整理后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并于12日早上到二年级二班进行了再次施教。
第三次讨论上课:继续完善,提炼总结;三次施教,形成案例。
二次授课后,自我感觉解决了许多第一次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初读后检查反馈,设计指导学生朗读文章中两个最长最难读的句子,这样就较上一次有针对性了。还比如我删去了“雾散了”这部分内容,重点训练本课语文要素:“ 无论……还是……都……”这样的句式,并且板书中也进行了修改,做到了一课一得。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十分满意。王美方校长指出: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语言精练,不要拖泥带水,学生问题不明确,学习起来就没有方向。教学认识“淘”字,不要过于死板,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用“淘气”一词说话,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效果就更好了。曹振梅老师评价:本节课对学生句式的训练特别到位:先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学生进行“ 无论……还是……都……”句式的说话训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说一段话,这样设计很有梯度,学生一步步学习很扎实。只是拓展丛书内容处理还是有点轻,朗读的训练还需改进,也可就文章内容设计句式训练,这样的话,更能体现“一课一得”,学生“得”的就更加扎实了。孙娜:朗读的指导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何小兰:有两张课件的字号有点小,学生看起来有点困难,建议姚老师再次修改一下。王艳玲:如果能够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效果就更好了。
经过第二次反思和老师们的指导,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和课件,12日下午,我将三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在榆林市高新区第十一小学二年级五班进行了第三次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磨总结
第三次授课后,陕西省名师贺丽老师评价这一节课“聚焦目标,有效整合,效果明显”。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静老师也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有样儿、有质、有内涵”。自我认为,我在这节课中做到了“三讲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减少无效劳动,课文教学直奔中心,使课堂教学提速、增容,高效低耗。
经过这次“三研三磨”活动,成功打造出了一节精品课,也为我们小学低年级精读引领课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特总结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本次课例研磨是我不断成长、不断总结经验、继而提升的过程缩影,我希望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并能够带领本校其他语文教师做好课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