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弓”的制造
传统拳术讲究“人身犹如一张弓”、“蓄劲如张弓,
发劲如放箭”。 陈、 武两家太极拳的口传身授密诀中, 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
三皇炮捶拳讲的是“身背弓, 手臂弓, 腿膝弓” 的三张弓, 其细分亦五弓说; 八卦拳中说身弓则有歌诀:
“背似无功确有功, 不讲背形不能通。 圆如箕底方为紧, 掌穿力自如反弓。”(录自《郭氏锦囊》) 那么,
身弓是如何求得的呢?
在拳术的主宾说法中, 有“脊骨为人身第一大主宰,
丹田气海为第一宾辅” 的说法。 脊骨是左右身的关键, 是手法、 步法运使之中枢。 谚云: “身法进退横竖找,
虚实开合妙无穷。 若问此中真消息, 须寻脊椎骨节中”。 身弓之制造,
要在脊柱骨节中求之。
《拳经拳法备要》 讲: “肌肤骨节,
处处开张”、“披窍导窍”, 这乃是全身整形的基本法则。 如以身法而言, 则“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乃是身弓蓄势已备的成果了。 但是, 如何才能练成这样呢? 这就要遵照“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的基本法则来修炼了。 在讲述练法之前, 先将身法的成果之大概描述一番, 使练习者有个整体认识,
然后在修炼过程中可以相应地把握得准确一些。
这里说的身法, 乃指任督二脉所循行的头和躯体部分,
即后背臀和前胸腹。 前后以百会穴、 会阴穴分为前阴后阳; 后背臀之阳以腰分为上阳下阴;
前胸腹之阴以肚脐分为上阳下阴。 这样前后上下一周出现了四个部位: 后背臀, 以腰为界, 上至百会为阳中阳,
下至会阴为阳中阴; 前胸腹, 以肚脐为界, 上至百会为阴中之阳, 下至会阴为阴中之阴。 这样的划分则使四象分明,
则四象的各部位的变动就有了特定的规矩了(在胸腹腔内, 亦以腰脐为界。 腰脐以上为阳, 阳则虚, 故虚胸; 腰脐以下为阴,
阴则实, 故实少腹)。
这样, 根据阴阳说的“阴聚阳散” 的基本法则, 再根据四象动变的法则,
则可知拳术对身法的调整改变状态如下: 腰以上至百会, 脊椎骨节节节向上松动开张, 就会出现拔背、
颈骨虚领, 直达百会穴, 则头自正; 腰以下松胯, 泛臀, 敛臀, 裹臀, 溜臀,勾臀, 翻臀, 尾闾处中而正; 这样,
百会穴至会阴穴, 以脊椎而言, 乃身弓之弓背, 腰为弓把; 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垂直形成身弓之弓弦, 又是中轴,
又名子午轴, 亦名虚中;后背以腰为中心, 以百会穴、 会阴穴为终端形成对拉拔长的身弓开张之势。
后背调整的同时,
百会到肚脐、 会阴到肚脐, 也要根据“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的特点, 进行相应的调整。 虚领顶劲, 则下颏微收,
头之前后呈现出后微升提, 前微降落。 咽部到肚脐亦呈松沉降落之态, 与背部拔背相对应。 会阴至肚脐, 则由会阴向肚脐升聚,
与腰下松胯、 溜臀相对应。
后背臀、
前胸腹都做好了, 还要将劲意由脊背两侧沿两肋胁向前裹合, 至任脉微微合住, 劲意只在皮里肉外之层面裹合。
同时虚胸、 实少腹,
丹田中内劲上翻, 贴在夹脊穴处内腔壁, 是名“气贴背”。此时再与沉肩坠肘配合, 则具有背圆胸方之觉知、 腹内松静气腾然之景象。
再与腿弓配合, 可有全身“上虚下实不倒翁” 之态势之觉知、 景象。以上基本上是身法的全部内容, 处处练到做对了便是身法功夫,
即是身弓齐备
的身法功夫。 下面谈谈我对身弓之制作修炼的心得体会,
希冀对初习拳者有所启发或帮助。
对于初习拳者来说, 要做到身法的调整、 身弓的制作, 首先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第一, 腰的松活训练和颈项的松活训练。 腰的松活训练, 运用活腰涮腰法, 即松腰转胯, 充分使腰部松活开来, 要舒适自然;
颈项的松活训练, 运用滚头法, 即头在颈项放松状态下的滚动, 前后左右的圆周势滚动, 松静自然, 先慢后快,
快到自己动完舒适自然为准。 第二, 内功修炼, 即内气的生成, 能任意在自身内游走自如。 完成了上述两项准备工作, 就可制作身弓,
修炼身法了。
先修炼脊椎骨节的节节松活开张: 无极桩站势, 两眼微闭, 返观内视, 气沉丹田,
以意引领内气下入会阴, 收入尾闾, 定住尾闾。 内气循脊柱上腰, 腰节节骨节向上松动, 再由腰节节节向夹脊、 颈椎, 至百会穴。
眼神一直内视内气运行, 骨节节节向上松动。 再定住百会穴, 以意导引内气下行, 骨节随之节节向下松动, 过腰, 直至尾闾穴。反复做去,
开始只有内气运行的感觉, 逐渐就会有骨节随内气运行到位而产生节节松动的景象感觉。 当这种感觉明显时, 就要引导内气在脊关节节内作前后、
左右的之字形或左旋、 右旋的圆周形的运行, 骨节也会相应的以之字形或圆周形的方式松开。 当骨节能以各种内气运行方式而节节开张自如时,
即睁眼也能意到气到、 气到骨节节节能开张自如, 这时就要进行身弓的制作、 身法的调整了。
疾步站式,
首先要松腰、 坐胯。 敛臀, 腰劲下行至尾闾; 勾臀, 前送至会阴;翻臀, 将劲意上翻至丹田内; 坐胯, 要坐到中土位上,
不要坐在后腿上。 由于敛臀形成逼胯以坚前腿之膝, 前足掌由虚渐实, 则前后足之劲力, 可前三后七、 前四后六、
阴阳对五, 全由自己选择而用之。 这时尾闾中正基本做到也能体会到了, 再将内劲由腰向上节节开张至夹脊穴,
与此同时丹田内劲由丹田斜后上升至夹脊穴, 做气贴背。 两股内劲会合, 再上行至大椎穴, 大椎微提, 内劲再上行,
颈骨骨节随上行之内劲节节开张上摧至百会穴, 此乃虚领顶劲之势成, 则下颏亦同时微微内收以配合。
此时能做到虚胸实少腹就可以了, 再加以沉肩坠肘, 能体会到这样, 也就算初步成功了。
当然, 一次做到是不可能的, 要勿急勿躁, 反复揣摩正确修炼, 细心体认。
所谓粗事细磨, 正是此意。 以上操作, 如果有老师正确指导, 大概需要二十多天就可基本定型了。 之后,
再将这个身法在各种攻防招法修炼中加以运用, 在推手中实施运使, 使之成熟, 蓄发自然,
身弓的制作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身弓最难做好、 做正确的部位有两处,
一是肩胛骨底边沿到大椎与两肩头之间的这个部位。 此处名“肩背”, 亦名“上背”。 内劲不能将两肩胛骨之间撑圆,
其病在不能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又不能自然, 不能将两肩胛骨间靠脊椎处的筋肉左右分开。
此分开也靠内劲和意的导引。 能分开者, 此背必能圆。 二是由腰到两肩胛骨底边沿的两条筋脉, 不能拔起,
即不能腰脉提起的拔背。 此处名“腰背”, 亦名“下背”。 此处腰脉提起的拔背做到了 ,
还要将劲意内收敛到“身体空腔的外表皮处”, 使筋肉皮松活, 为此处之“紧”。 而“肩背” 处的劲意有外张势,
而筋肉皮亦松活, 此处之劲意外张势之“紧”,则两肩胛骨间自然圆满。 此上背、 下背都做正确了, 就是“背形”
的“圆如箕底方为紧”的正确做法了。
“肌肤骨节、 处处开张” 之抻筋拔骨, 是全身都要做好的事情。 脊骨,
即尾闾到百会的骨节最难节节开张。 背部筋肉, 也最难调整。 尤其是脊骨, 如果用力调整, 则弊病百出,
遗患无穷。 故不能用力来调整, 只有以意导引内气运行在脊椎骨节中慢慢将骨节松开的调整方法, 才是最完全妥当的方法。
肾主骨, 脊骨乃内气上下往来开合之通道, 故用内气往来运行的方法, 使脊骨节节开张, 方便身弓的制作、 身法的调整。
骨节的节节开张, 形成了身弓之弓背的开合蓄势之机制, 又疏通了内气运行之道路,
对筋肉皮亦同时作了相应的调整, 乃一法多得的功法。
在身弓制做的过程中, 骨节的节节开张, 同时也就有皮肉、 筋脉的调整了。
这需要皮肉、 筋脉的松静自然的配合。 如果用力, 则因皮肉、 筋脉的牵扯,
内劲不能畅达,则出现“形闭力阻” 之现象, 也不会得到很好的调整, 反而出现牵扯吊挂、 游形移位的不良现象产生。
可知松静自然是调整自身的基本法则。“意气君来骨肉臣” 之精义, 在练法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然在运用于攻防较技中,
亦是如此。
只有身弓的弓背和弓弦全部制作成功, 才有“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
的正确之施招用手、 施招用手的身法功夫。 否则, 自身散乱, 非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家里手之功夫,
乃一般人之打法了。
马国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