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子理论
梁子理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97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熏蒸联合拔罐治疗腹型肥胖

(2022-07-21 23:10:20)
分类: 中医药
                            中药熏蒸联合拔罐治疗腹型肥胖观察

                                                                      摘要:目的:比拟中药熏蒸联合拔罐与单独拔罐疗法治疗
   腹型肥胖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 44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22 例。 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拔罐疗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拔罐疗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适当控制饮食、 增加活动量。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围、 腰臀比及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拟腹围均有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治疗组腹围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拟腰臀比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且治疗组腰臀比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拔罐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 且优于单独拔罐治疗
   关键词:中药熏蒸;拔罐;腹型肥胖
   脂肪是人体的能量储备, 当人体摄入的热量大于其消耗的热量时, 就会引发脂肪在机体内的堆积, 或脂肪分布发生异常, 进而造成体质量增加, 直至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肥胖。肥胖看似是简单的热量过剩、 脂肪堆积经过, 其实是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代谢性疾病[
1]。 根据人体内脂肪积聚的不同部位, 可将肥胖详细分类, 包括:
   1)皮下脂肪型, 也叫均匀性肥胖、 全身性肥胖;
   2)腹型肥胖, 也叫中心性肥胖、 内脏脂肪蓄积型, 此类型肥胖人群, 脂肪堆积在内脏器官中、 腹腔内肠系膜等处[
2]。 腹型肥胖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学者 Bjorntorp 提出的
[3], 他以为腹部脂肪积聚相较臀部脂肪积聚, 与糖尿病、 冠心病、 脑卒中、 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一些学者以为腹型肥胖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4], 而在欧洲一项相关研究中显示[
5], 腹部围度的增加, 会带来心脑血管病及代谢疾病发生率的大幅度升高。 在我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及体力活动的不断减少, 造成肥胖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一项针对河北省 3753 例公务员以及 1130 名来自临汾社区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
[6-7],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生、 发展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另一项由北京同仁医院作出的研究表明
[8],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而相关研究还表明
[9], 腹型肥胖能够诱发大脑构造发生改变, 造成脑功能的衰退, 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 200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通过决议将腹型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的前提条件, 强调了腹型肥胖的重要性。 因而, 消除腹型肥胖是全世界公共卫惹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研究观察中药熏蒸联合穴位拔罐疗法对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取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2017 年 7 月 —2018 年 12 月 肥胖门诊就诊, 属于腹型肥胖患者 44 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22 例。治疗组男 13 例, 女 9 例;年龄(37. 45±8. 56)岁。 对照组男10 例, 女 12 例;年龄(36. 7±8. 07)。 t=0. 285, P=0. 777,两组年龄比拟无统计学差异(P>0. 05)。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肥胖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0] 指出,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 2(m2)。 正常体重指数:18. 5≤BMI≤23. 9;超重范围:24≤BMI≤27. 9;肥胖范围:BMI≥28。
 1. 2. 2 腹型肥胖诊断标准根据 2004 年全国代谢综合征会议关于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1)男性腰围(WC)≥85cm, 女性腰围(WC)≥80cm;2)腰臀比(WHR):腰臀比(WHR)=腰围/臀围, 男性 WHR≥0. 90, 女性 WHR≥0. 85;3)BMI≥24。 至少 2 项符合标准者可诊断。
   1. 3 纳入标准
1)符合腹型肥胖诊断标准;
2)年龄 20~55岁;
3)近3 个月 内未使用过减肥药物治疗;
4)入组患者均同意治疗方案,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1)排除因各类疾病而继发肥胖的患者;
2)排除因服用特殊药物造成肥胖患者;
3)排除妊娠和哺育期妇女
;4)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病等严重疾病患者;
5)依从性差而不能坚持治疗患者。
   1. 5 剔除标准
1)纳入患者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剔除;
2)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治疗后未接受治疗者。
   1. 6 终止试验标准
1)不接受入组治疗, 自行退出者;
2)入组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并发症者;
3)治疗期间更换或联合药物治疗, 且该药物影响体质量者;4)因其他原因退出者。
   2 研究方法
   入组前均接受健康宣教, 治疗期间逐步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适当控制饮食, 按时就餐, 规律生活, 杜绝零食、太多饮酒、 油炸食品等, 进食高蛋白、 低热量食物, 如鱼类、虾类、 牛肉、 鸡胸肉等。 适中选择膳食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增加饱腹感。 作息规律, 适当配合运动, 如散步、 深蹲、 做家务等。
   2. 1 治疗组选用自拟健脾祛湿活络方剂。 组方:生大黄10g, 泽泻 20g, 决明子 30g, 茯苓 20g, 薏苡仁 30g, 荷叶20g, 生艾叶 30g, 冬瓜皮 20g 和木瓜 20g。 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床, 药物煎煮后利用含药蒸汽熏蒸患者四肢及躯干部, 熏蒸温度调至 40~45, 每次熏蒸 30min。 熏蒸后休息 1h,联合拔罐治疗, 患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腹部, 采用玻璃罐(中号、 小号), 选取腹部穴位:水道、 天枢、 中脘、 关元、 带脉,闪火后将玻璃罐叩于上述穴位, 留罐 10min, 期间注意询问患者能否不适, 留意能否烫伤。 治疗初始, 每日 1 次, 连续5 日, 后间隔 2 日 1 次, 1 个月为 1 个疗程, 共 2 个疗程。
   2. 2 对照组采用单纯拔罐治疗, 患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腹部, 采用玻璃罐(中号、 小号), 选取腹部穴位:水道、 天枢、中脘、 关元、 带脉, 留罐 10min, 期间注意询问患者能否不适, 留意能否烫伤。 治疗初始, 每日 1 次, 连续 5 日, 后间隔 2 日 1 次, 1 个月 为 1 个疗程, 共 2 个疗程。
   2.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kg)、 腰围(cm)、腹围(cm)、 臀围(cm), 并计算 BMI、 WHR。
   2. 4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体质量减少≥5kg 或平均腹围减少≥10cm;有效:5kg>体质量减少≥2kg 或 10cm>平均腹围减少≥3cm;无效:体质量减少<2kg 或平均腹围减少<3cm。 2. 5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0.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 珋±s)进行统计学描绘。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拟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 配对设计计量资料比拟采用配对 t 检验;四格表计数资料采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 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经过中每组各有 2 例因未完成治疗, 治疗次数均缺乏 5 次, 视为脱落病例。
   3. 1 腹围比拟治疗前腹围比拟,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组治疗后腹围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对照组治疗后腹围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可见两种方法均能降低腹围。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差值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腹围。 结果见表 1。
   3. 2 腰臀比比拟治疗前腰臀比比拟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臀比拟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对照组治疗后腰臀比拟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可见两种方法均能降低腰臀比。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差值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腰臀比。 结果见表 2。
   3. 3 临床疗效比拟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果见表 3。
   腹型肥胖的体型特征与中医理论中对“膏人〞 的描绘极其类似, (黄帝内经) 中将肥胖描绘为“广项、 广肩、 厚皮、广腋〞 等, (灵枢卫气失常) 曰:“人有脂、 有膏、 有肉……腘肉不坚, 皮缓者, 膏;……膏者, 其肉淖, 粗理者身寒, 细理者身热。 ……膏者, 多气而皮纵缓, 故能纵腹垂膄〞 [11]。从中可见“膏人〞 的主要特点是“腘肉不坚〞 “皮从缓〞 “纵腹垂腴〞 即肌肉不结实、 皮肤松弛、 脂肪堆积于腹部。 脾为后天之本,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 可运化水谷精微, 并运输至全身, 可运化水液。 清代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五脏生成)中提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 故主肉。 所以主一身之肥瘦〞 。 而李东垣云:“脾胃俱旺, 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 。 可见脾胃虚弱, 运化水谷精微减弱, 水湿不能输布而停留于肌肤、 肌肉之间, 发为肥胖。 而肥胖又与痰湿密切相关, (丹溪心法) 中亦记载“肥白之人, 沉困怠惰是气虚……肥人气虚生寒, 寒生湿, 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 阐述肥胖者表现为沉困怠惰, 而气虚、痰湿是肥胖构成的主要原因[12]。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 中指出:“肥人多痰, 乃气虚也, 虚则气不运行, 故痰生之。 〞 阐述了气虚导致痰湿运化失调, 痰湿内停, 最终构成肥胖。 综上所述, 肥胖者多有脾虚、 痰湿胜导致, 因而本研究选取健脾利湿化痰之品, 煎煮后外用熏蒸, 药液蒸腾后,可使全身肌肤腠理打开, 药力由外逐步入内, 有效成分得以吸收。 方中茯苓、 薏苡仁、 荷叶、 泽泻具有健脾利水渗湿之效, 生大黄、 决明子通便, 冬瓜皮具有利水而消水肿之效,木瓜具有和胃化湿、 舒筋活络之效, 化湿同时兼以疏通全身经络, 以助药效, 生艾叶具有温经散寒除湿之效。 拔罐法古称“角法〞 [13], 是利用燃烧、 抽吸等方法造成罐体内空气构成负压, 使罐吸附于体表一定部位, 并且造成吸附部位皮肤充血、 瘀血, 进而到达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等成效。 当代医学各项研究也已经证实拔罐治疗具有改善微循环、 调节免疫及神经系统、 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以及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拔罐用以减肥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通过拔罐的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作用, 使体内脂肪快速分解, 排毒清热, 进而到达降脂消脂的瘦身成效。
   中医的拔罐疗法不同于一般药物疗法, 不仅在拔罐当时发挥治疗作用, 起罐后作用仍持续发挥, 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的拔罐疗法作用是良性的、 持续的, 疗效亦是独特的。 本研究选取穴位, 以腹部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及任脉腧穴为主。 水道、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 具有调理脾胃之成效, 且水道穴亦具有通调水道、 利水消肿之效。 而天枢穴因是大肠的募穴, 故具理气、 消积、 通便, 调理胃肠道之成效。 肥胖与冲任失调关系密切, 冲任失调后脏腑亏虚, 水湿运化失调,聚而为痰, 日久积聚而成肥胖。 中脘、 关元皆为任脉穴位,具有调节冲任之效, 中脘穴为八会穴之“腑会〞 , 亦是足阳明胃经之募穴, 故具有健运中焦、 调理脾胃之效。 关元穴为冲、任、 督脉及足三阴经、 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具有培元固本之效, 且亦为足太阳小肠经募穴, 与足阳明胃经之募穴中脘及足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天枢穴配合, 共同调理脾胃肠道。 带脉穴从属于足少阳胆经, 是足少阳与带脉交会穴, 带脉经气不利, 约束无权, 脾胃失度, 水谷精微化生膏浊, 水湿、 痰湿、 膏脂留着脏腑, 囤积中焦腹部[15], 故带脉具有健脾利湿、 调结带脉之成效。 为治疗腹型肥胖, 故火罐留罐于水道、 天枢、 中脘、 关元、 带脉。 本研究显示, 采用中药熏蒸
配合拔罐疗法治疗腹型肥胖, 其降低腹围、 腰臀比均优于单纯采用拔罐疗法, 且疗效确切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 周期偏短, 且缺乏后期随访,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 延长治疗周期, 同时进行长期的观察随访,以科学评价该方法的远期疗效, 为临床治疗腹型肥胖提供可行方法和有力根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