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2017-12-30 12:58:38)
标签:

批判性思维培养

檩子

分类: 教育随想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系统的高度重视,如何让学生能够学习与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需要老师从最简单的入门课讲授——这就是区分观点和事实。

如下面两句话:

——冰淇淋很好吃。(这是一个观点)

——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

再如:

——足球是黑白相间的。(事实)

——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观点)

由此可见:

事实(Fact):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观点(Opinion):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这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在我们的文化里,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

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对于区分观点和事实,不同年龄会安排不同的课程。

一、小学低年段

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做简单区分练习,二是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如:

——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实)

——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观点)

再如,可以让孩子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在学校,老师还可以用《三只小猪》等故事,让孩子分辨故事里,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

大灰狼是坏蛋,感觉是事实,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观点,并非事实。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或者比较级形容词,多数是一个观点性的陈述。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的联系。

二、小学中高年段

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如(think,believe,always,feel,never),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撑他们的观点,下面这种练习使用很多。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开篇句子(lead sentence

——原因(reason

——证据(evidence

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我们说话、写文章、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这都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三、初中阶段

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两家报纸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一个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随便选了一天的《纽约时报》,问学生们这些问题:

1.你怎么确定这篇文章是新闻还是观点?

2.所谓新闻和新闻分析到底什么区别?

3.有哪些文章把事实和观点混起来了?

4.你觉得区分事实和观点容易吗?

……学生后来发现,其实把文章放在什么位置,《纽约时报》大有讲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实成分和观点成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区分。

四、高中阶段

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针对美国大选这个热点,可以做以下练习:

请仔细分析那些总统候选人说的话,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配合一些相关研究,判断这些候选人的可信性。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