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016-02-21 13:10:40)《陋室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绩溪县东山中学
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陋室铭》是一传诵不衰的文言文名篇,写得很美。首先,句式较为整齐,讲究押韵,读来音律和谐,节奏明快,易于上口。其次,以山、水作比起兴,引出文眼“德馨”。这“德馨”与“仙”使“山”“名”、“龙”使“水”“灵”一样,是使“陋室”不陋的重要条件、决定因素。而在紧扣文眼对陋室进行具体描绘之后,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自然作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使陋室不陋、令作者引以自豪与骄傲的“德馨”,文中有具体的揭示。透过作者生动、鲜明的描绘,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德馨”的内容。
学习本文,从朗读入手,即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又有利于读赏结合,为把握内容和赏析文章提供铺垫。
另外,文言文是后人了解古人的重要渠道,可借《陋室铭》及其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批判中辨证地认识其作者刘禹锡,弄清其“德”的性质、其“馨”的程度,使得课堂上学生能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解读。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古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文体特点导入新课)
二、释题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文中用韵的特点。
1、
2、
3、
4、
四、通解全文。
1、
2、
3、
(1)词类活用
4、请学生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每组选一个代表交流展示,师作点评。
五、内容分析
1、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陋室中的景、人、事,而却写山、水,作者用意何在?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的“德馨”?
3、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和孔子之所云?
六、思考讨论
请结合文意及写作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又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便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
七、带着学后体验和感受朗读课文,成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们是最可爱的。他们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思考而可爱、更因为富有激情而可爱。是的,他们批判的激情最为动人!
上课中,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能把《陋室铭》这一名文的韵美、景美、情美融于心怀。尤其是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他们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及生活情趣谈看法的时候,我更是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和可爱在于他们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们在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分析了刘禹锡之所以丝毫不谦虚地声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于他觉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学生感悟出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却乐在其中的情怀,看出他是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而也有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不同的声音,对刘禹锡之“德馨”的内容、“德”的性质极其“馨”的程度进行了一番别样的剖析和批判。在争辩讨论中,最后课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刘禹锡的思维定向。虽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对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绘景句,其判断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的感觉是苔藓爬满台阶,杂草丛生,那里该是地势低而潮湿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还悠然怡然,不肯动手扫除,这就脱不了生活疏懒、厌恶劳动的干系。与“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这位陋室主人要逊色得多!
批判者从文章的绘景、写人、叙事中,认识到的陋室主人是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有一种远离现实的清高与孤芳自赏,过着孤寂的疏懒生活。是不配与 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的。因为单说诸葛亮,乡里老少都能传唱他教的歌谣,都熟悉他的行踪,了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辅佐刘皇叔之时,乡里百姓都依依送别。这是诸葛亮与乡里百姓朝夕相处,感情融洽的结果。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兴复汉室之伟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刘禹锡的自比前贤却是自不量力。
这一节课上,学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据,让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觉到了学生在课堂上最可爱的一面。
虽然,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光环无庸质疑,值得学习,但是语文课上能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待和评价他,这无疑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富有激情的学习方式。毕竟,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重要前提。而学会创造才是现代学习的根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