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中庸”与“中和”的关系(下)

(2017-12-05 10:25:26)
标签:

杂谈

二、“中庸”


《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有中庸之德,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够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而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德,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喜欢走极端。“中庸”为君子所崇,君子以“中”为用,能够时时刻刻坚守“中”道,不仅修养内心,还会坚持正道前行,内心向善,而小人却没有标准,无所敬畏。


“中庸”作为至高的道德,它并不是不能做到的,而是很难做到并长久的坚持下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真的是一种非常极致的,至善至美的品格,但是一般老百姓已经不能实行这种品格很久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种良好的品格表现出了一种及其肯定的态度,但是他也在惋惜人民对于这种品格的忽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庸》一书中,孔子不止一次在感慨“中庸”是难以达到的,而且他认为具有这种品德的人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颜渊廖廖几人,亦可见“中庸”的可贵之处。


孔子也曾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他称赞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而一旦做到了“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那么当孔子评价一个人“中庸”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他实际上所指的是:这个人已达到或近乎于至境。而通常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都是内心至善而没有被私心蒙蔽,坚守正道,合乎天理。惟有天理流行其间,故其所言所动,无不合乎大道。孔子自述其“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便是这种境界的最善描述。


“中庸”即“无过无不及”,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把握住一个很好地中间地带。《论语》中也有相关的阐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提到了一个“过犹不及”的概念,其实就是在解释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和问题的时候,处理的方式过一点就过犹不及,差一点就火候不够。中庸之德,非过也非不及,在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时候,要不偏不向,在为人处世上要恰当的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三、“中庸”即“恒用中和”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所肯定的最高德行。其中,“中”指着“中和”,指言行没有过或不及的状态或标准。凡事都有某种限度,超过和达不到这个限度都是不好的。“庸”包含两个相关的含义:其一取“用”的意思。“中庸”即以“中”为用,心行兼顾。其二指平常、恒常,即一息不可已也。朱子以“平常”来解释“庸”,而程子认为“不易谓之庸”,故《中庸》首章就有“不可须臾离也”之语,“中”只有在平常日用之中才能恒常不易。所以“中庸”即指在人伦日用中始终遵循、符合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因此我认为“中庸”就是“恒用中和”,即将这种无偏无倚与和谐的状态永久地保持下去便是天下之根本,天地万物共生的法则。


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生的最高道德准则,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达到了道德的至高境界应该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庸。在今天看来,《中庸》告诉我们“两端执其中”。在日常行为与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不走极端,以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本心。


总结起来,“中庸”不是骑在墙上的摇摆不定,而是走在路上的脚踏实地;不是折中调和的圆滑,而是不走极端的明智;不是偏激待人的莽撞,而是辩证处事的灵活。中,是一种智慧,是做事准,恰到好处。庸,是一种勇气,做事狠,坚定不移。由此观之,《中庸》希望我们能够成为理想状态下志勇双全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