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章句的解释是“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的种种自然情感的流露,把它们都潜藏在内心当中,隐而未发,表达了以一种理性的控制,是天所赋予人的固有的特质。不偏不倚,“已发”也是“未发”,这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在蓄势的过程中又有压抑,是本性与理性的内在冲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模棱两可,不但不可感,而且其所指也不应是“未发”,而是“已发”。所以,“中”应该理解为一种矛盾的平衡牵制状态。
同样的方法,“发而皆中节”的“发”应指的是表现于外在的情感态度及行为表现。“中节”的“中”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不一样,后者描述了一种状态,而前者则宜理解为一个朝目的性的行为动词,而这个“目的”就是“节”,儒家的“节”往往就是具有“善”的人性。“中节”也就是面朝着“善”,以“善”为方向的行动,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照这个方法去做,也会无往而不利,使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平稳的状态。把“中和”推行到了极致就能达到天地与万物共生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所以说,“中和”就是儒家重要的内在修养功夫,是行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