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显微鉴定就是用显微设备来观察陶瓷釉面的老化程度,从而对瓷器进行真伪鉴别。显微鉴别法以气泡鉴别为主,还包括痕迹鉴别,开片鉴别,侵蚀鉴别等。显微鉴别的原理是:古陶瓷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在土中、水中还是传世(空气中),其釉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这种老化现象一定会反映在釉面的某些特征中,用显微技术观察和了解这些特征,就可以对器物进行真伪鉴别了。显微鉴别的时代背景,以前,显微技术不够普及,除了实验室外,一般人无法用显微设备对古瓷器进行鉴别。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市场上手持式便携显微镜已经可以达到100-200倍了,完全可以达到古陶瓷显微鉴别的初步要求了。加之,传统的经验、眼力鉴别法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新的科学鉴别法市场呼之欲出。所以,显微鉴别的技术设备和市场需求都已经成熟了,显微鉴别用于实际鉴别在技术上和设备上都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一,显微视界下的奇观
我们先来看几张在180倍显微镜下,青瓷釉面的显微图片(图片做了色彩处理)。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水滴落花图。看看这图片中的气泡状态,像不像一颗颗水珠落到水面溅起的水花?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浅滩流水图。这个釉面和气泡状态,像不像在一片山涧浅滩或河床浅滩上的潺潺流水?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都市街道图。这个釉面和气泡现象,看上去像不像城市街道的交通地图?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晶花包珠图。这个釉面和气泡现象,像不像一些矿物质的结晶花包裹着一颗颗珍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一)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众星捧月图。这个说是众星捧月似乎还不很形象,更像是众小星(fans)捧大明星。
如果不看到这些图片,人们会想到在那看似平平滑滑的青瓷釉面下,会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奇异的现象吗?这些现象是怎样出现的?是配方的缘故?工艺的缘故?还是岁月的缘故?这些不同的显微形态对我们鉴别瓷器的真伪有帮助吗?有多大帮助?我们不妨往下继续看看。
二,类似釉面的不同显微视界
在当今古玩界,许多业内行家高手对所谓的显微鉴别法、气泡鉴别法是不屑一顾和鄙视的,他们甚至将热衷于研究探讨这类新的鉴别方法的人们,视为不走正道之辈或走入误区之流。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同釉面的区别是一眼可见的,还用得着去看它的气泡吗?殊不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造假技术的进步,一些高仿瓷器已经越来越逼近人们肉眼能分辨的极限值。无论是高手还是专家,在许多高仿古董面前,失眼打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眼力鉴别法的局限性。再说,近似的釉面,高手可能确实可以一眼看出他们的不同,但是究竟是怎样的不同?他们是说不明道不白的,这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后来的学习者。可是,如果我们利用现代显微技术,即使是一个新手,也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近似釉面的不同之处。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用图文表达出这种不同,这就很好普及和推广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1,四片看似相同的越窑青瓷残片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家看看,这是四片看上去很相近的越窑青瓷残片,如果不是放在一起比较,单独看的话,许多人都不会认为他们会有什么区别。即便是高手可以清楚的区分它们,可也说不出他们的不同究竟在那里?那么我们看看它们的釉面显微图是不是也看不出区别?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yue0001显微图。釉面有无数岩石纹,气泡不大,而且大多被氧化了。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yue0002显微图。气泡密集、层次丰富,大部分没有被氧化,也有部分明显氧化的气泡。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yue0003显微图。气泡比01多,但仍比02少,也有氧化气泡,但氧化的的形态与前二者都有区别。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yue0004显微图。釉面也有了纹路,但是与001的纹路完全不同,其他方面与前三者也都有区别。
这么样四片肉眼看上去几乎没多大区别的青瓷片,在显微技术下竟然出现了这么清清楚楚的不同。而且这些残片都同属越窑青瓷,出自同一个地区,使用的同等放大倍率。这能说明什么呢?
第一, 说明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现象,与显微技术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我们肉眼区别不了的东西,在显微技术下可以很容易的区别开来。
第二, 肉眼下看似相近的釉面,可能存在着配方、工艺、环境和时间方面的种种区别,因此才会在显微技术下出现种种的不同。
第三, 如果我们能够将显微技术下釉面的种种特征,与釉面配方、烧造工艺、地区环境以及岁月风化方面挂起钩来,那么毫无疑问,可以在藏品的真伪鉴别方面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确实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吧。
2,两个看似差不多的唐青釉水注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两个唐青釉蓆篾纹水柱,看形制差不多,看釉色一个偏青一个偏黄。如果单独看,在行家眼里,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在新手眼里,可能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两个里面有一个是真品、另一个是仿品,别看现在放在一起比较时,似乎谁都能看出真假,可如果是单独看其中一件,情况就不同了。不信,大家可以去网上看看,里面这件如此开门的真品,在我的开门系列中发布后,仍然有不少人看它是赝品!这说明,凭肉眼,人们对真品与仿品的区别并不那么清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用显微鉴别的方法,能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一些更为清晰的区别。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三张都是右边颜色偏黄水注的釉面显微图。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二)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三张都是左边颜色偏青水注的釉面显微图。
其实,不用我做什么解释,只要用心比较一下这两组照片,真伪自明。为了不让大家看的太累,我就简要解释一下。前一组图片中的气泡土沁是均匀一致的,都是黄土色,几乎看不到活气泡。开片痕两边的氧化状态也很均匀,整整齐齐的。后一组图片中的情况正好相反。气泡的土沁有黄有白有黑,还有深浅变化,活气泡也不少。开片痕两边的氧化状态有宽有窄,有深有浅,非常自然。这里面可以看到的区别还有很多,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说明,大家可以自己去比较。
以上这些区别,我想任何人都能清晰的区别开来。造成这种区别的道理也很简单,前一组是仿品,它是用酸性泥土腐蚀釉面造成的土沁和开片沁,所以沁色千篇一律,所有气泡几乎格杀无论;后一组乃真品,它是岁月自然氧化造成的土沁和开片沁,沁色当然千变万化,深浅不一,气泡也有氧化和没被氧化的现象。
三,怎样学习和研究釉面显微鉴别法
1,显微鉴别法的概念应该怎样理解
不少人现在对显微鉴别法有较大的误解,认为只是看看气泡的形态、观察一下气泡的氧化情况就是显微鉴别了。有人看到釉面有几个氧化气泡,就断言是真品。或者,以窑口不同、窑中位置不同、正烧、过烧、生烧不同,都会产生不同形态的气泡,来认定显微鉴别不可行。这些都是对显微鉴别法不了解造成的。显微鉴别法的核心,就是发现和研究在显微状态下真品有而仿品没有的釉面特征。这是一个工程,一个需要众人一起来完成的浩瀚工程。在这个工程没有完成之前,我们只能寻找出一些“鉴别因子”,或者“准鉴别依据”,来作为传统鉴定法的补充和验证。这里提到的“鉴别因子”和“准鉴别依据”,就是有可能只会在真品上出现,仿品上不大可能出现的釉面显微特征。也就是说,显微鉴别法并不能鉴别仿品,但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把握的选择真品。
举例来说吧,前面“显微视界下的奇观”发布了5张釉面显微形态图,其中的“水滴落花”、“晶花包珠”、“众星捧月”就属于“鉴别因子”了。因为这几种釉面形态目前在青瓷仿品中还没有发现。此外,在前面四片越窑残片图中,002、003、004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气泡,我们称之为“炭渣气泡”,见下图红圈中的气泡。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样的气泡形态就叫做“炭渣气泡”。
炭渣气泡:在正常气泡群落中,偶尔出现的一个或几个被侵蚀气泡,这种被侵蚀气泡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看上去就像被烧过的煤炭渣填充在气泡中一样。
我们再来看几个其他的“鉴别因子”。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釉面显微形态就是“蜘蛛丝网”。
蜘蛛丝网:釉面有像蜘蛛网一样的条形网状纹路,这种网状纹路非常清晰,是分布在正常釉面上,而不是受到腐蚀的釉面上。这种状况会在釉面上大面积出现。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三)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类釉面显微形态叫做“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釉面上开片纹的一侧或两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细纹或雾化面,与开片纹结合起来,看上去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这种状态会在釉面中多处出现。
上面这些“鉴别因子”都是真品特有而仿品不大可能具备的鉴别特征。
比如“炭渣气泡”,这是一个可信度较高的“鉴别因子”,因为这种气泡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气泡被多种因素氧化和侵蚀的结果。目前仿品无论怎样侵蚀釉面,被侵蚀气泡都只能呈现单色,而不能呈现这样复杂的颜色。这点在前面真伪唐水注的显微釉面状态中也反映出来了,真品色彩丰富,仿品色彩单一。当然,仿品或许也可以通过多种腐蚀手段,来让被侵蚀气泡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如果那样,必将是大面积的,而不可能在一片正常气泡群落中出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气泡。当然,这种说法还有待实践检验。
又比如“高速公路”,这也是一个可信度较高的“鉴别因子”。这种在开片纹两侧出现的平行雾化状态,极可能是后天在一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它与唐青釉水注显微图中出现的,开片纹两侧的氧化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仿品中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现象。它的成因还无法得知,甚至都无法推测,所以,未来仿品要想仿制这样的特征,难度恐怕会超出他们的想象。
这类“鉴别因子”在古瓷中的形态极多,需要我们去不断发现和分析。显微鉴别法就是利用显微设备,来观察瓷器釉面中能否发现这类属于“鉴别因子”或“准鉴别依据”的特征,如果发现了这类特征,这件瓷器就有可能是真品了。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其可能性的大小还要进一步结合其他因素来分析、判断。
2,显微鉴别法的实际应用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是我在品赏系列中发布的第一件结绳纹青瓷罐,许多高手、行家都认为是赝品,新仿的。而我呢,虽然没有直接去反驳他们,但心里认为,这次他们可能都走眼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这个青瓷罐的釉面找到了像
“蜘蛛丝网”、“高速公路”、“香肠曲线”这样一些清清楚楚的鉴别因子。上一节的“蜘蛛丝网”、“高速公路”显微图片就都是从它上面获得的。
那么,仿品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特征呢?我们再来看看几件类似青瓷仿品、以及它们的釉面显微图吧。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面两图就是上面那个早期青釉罐的显微形态,各个部分几乎都是如此。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 [转载]古陶瓷的显微鉴定法(四)后学无遮的文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青釉骑马俑的釉面显微形态,也显得比较平淡。
看了这个例子和前面唐青瓷水注的例子,大家可能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那就是真品的釉面变化比仿品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其中的神奇景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而且有些特征可能只在某一类瓷器上体现,这绝对是任何仿品也不可能穷尽的,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显微鉴别法的现实意义所在。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釉面简单的就一定是仿品,釉面显微结构简单的真品也是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还有大量的真品不具备显微鉴别特征。所以,在现阶段,显微鉴别法只能帮助你更有把握的去鉴别某些具备显微鉴别特征的真品,而无法去鉴别仿品,也无法去鉴别不具备显微鉴别特征的真品。这也是显微鉴别法现阶段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深入,这方面的局限会逐渐减小,显微鉴别法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你的罐子釉面有了仿品不可能实现的“鉴别因子”特征,为什么你还说那些看新的人只是可能走眼?这就是我要进一步给大家解释的问题了。我现在使用的这些特征,仅仅只是“鉴别因子”。什么叫“鉴别因子”呢?就是你自己或者其他人总结出来,还没有经过众人实践验证的真品鉴别特征。这种“鉴别因子”既然没有通过大家的实践验证,就完全有可能出差错。所以,如果万一大家在实践验证中,发现仿品其实也可以具备这些特征,他们看新就是对的。
如果大家通过实践验证,证明仿品中确实找不到这些现象。那么,一段时间之后,这种鉴别因子就可以升级为“准鉴别依据”了。而“准鉴别依据”对鉴别的指导意义,显然比“鉴别因子”更可靠一些。为什么经过实践验证后不直接成为“鉴别依据”而是“准鉴别依据”呢?因为“准鉴别依据”还要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分析、寻找出他们的准确成因,而且要说明仿品为何实现不了,在理论上有了依据,才能最终成为“鉴别依据”。一旦有了“鉴别依据”,显微鉴别法就可以直接成为一个独立的鉴别学科了,那时候,可能只要在某件瓷器上找到“鉴别依据”,那就是“大开门”的东西了。在这之前,它恐怕还只能是传统鉴别法的补充和验证。
再举一个实际应用例子。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1/6/114e48de000.jpg
这是我几个月前购买的一件长沙窑褐彩执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执壶都是唐代的产品,能完整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所以,一件长沙窑的完整执壶很难求,因此价格不低。可是这件执壶不仅连皮都没磕坏一点,除了彩褪了色,釉面连一点腐蚀都看不到,光洁无暇。釉面不见老气、底足也没有风化痕迹,一千多年的东西,几乎不可思议!而我对长沙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其釉面特征、胎足特征都知道的非常有限,基本没有对它的鉴别能力,加之买来的价格也不高,怎么看都不放心。
购买回来后我也曾用便携式显微镜(100倍)做了一些观察,感觉釉面特色不明显,比较平淡,因此更加重了对它的怀疑,将它归类为仿品可能性在60%以上“待考品”。上周我在研究这些类似釉面时,突然发现它的釉面上似乎有些像“碳渣气泡”的东西。心头一亮,赶快找来固定显微设备(180),看看能否找到真正的“碳渣气泡”。下面就是寻找的过程。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1/7/114e48ed6c9.jpg
这是在壶的下腹部寻找到的第一张图,并不理想,“碳渣气泡”现象不明显。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1/4/114e494b3a8.jpg
继续往上腹部寻找,这个的釉面气泡形态有些像“碳渣气泡”了,但还不能说明问题。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1/9/114e490e22e.jpg
再向颈部找找看,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个气泡可以说基本符合“碳渣气泡”的特征了!仅仅这一个地方还没有说服力呀,看看颈部其他部位还有没有这样的形态?结果发现颈部的釉面形态几乎都是这样的类型。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1/8/114e49842e6.jpg
根据显微鉴别学的原理,同一件瓷器在不同部位釉面表现形态越复杂,真品的可能性越大。这件执壶虽然釉面表现形态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但是腹部与颈部是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的是,在釉面显微结构中,不仅发现了“碳渣气泡”,而且还发现了难度更高的未破泡
“碳渣气泡”。因此,真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再综合看其彩色的退色现象比较自然,器型方面也没有大的问题。于是,我就将这件由原本仿品可能性占60%以上的“待考品”,转为真品可能性在90%以上的“真品”了。显微鉴别法的实际应用,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在这里我想特别提示对显微鉴别法感兴趣的朋友:在目前只能利用“鉴别因子”的阶段,这样的鉴别最好自己掌握就行了,不要轻易拿出来作为真品的证据。不是别的,主要是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做文章,在显微鉴别法还未成熟时就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了。你的“鉴别因子”不是还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吗?你以此证明你的东西是真的,他如果找出一件仿品也具有这种特征,立即他就可以到处宣布:所谓的显微鉴别法完全是伪科学!是忽悠人的!因为他有事实证明!因此,现阶段我们会选择几个相对有把握的“鉴别因子”大家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掌握,在圈子内交流。等到“鉴别因子”成为“准鉴别依据”后,我们就可以在公开场合使用这种鉴别技术来说明问题了!还望各位对此给与理解和支持!
3,如何寻找和识别鉴别因子
残片是寻找“鉴别因子”最方便的渠道,其次是真品整器,同时,还离不开大量的仿品。我一般都是先观察这类瓷器的仿品,看看仿品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釉面特征?如果没有,再去观察瓷片和真品釉面,首先寻找那些看起来很特别、很有规律性的特征,然后再寻找这些瓷片或真品共有的特征。这个工作比较简单,自己慢慢尝试一段时间就有体会了。看看下面这几张图。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0/114f8d8bed6.jpg
在这张图片中,一些像蓖麻子一样的结晶体随处可见,它们是什么?有没有普遍性?我们继续在其他地方看看。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2/114f8daa0b3.jpg
其他釉面也到处都是,显然是非常有规律的特征。它们能够成为鉴别因子吗?那么就找来其他釉面相类似的仿品看看,如果仿品釉面没有这种特征,那么就可以认为他们是一种新的“鉴别因子”了。所以寻找鉴别因子并不复杂。麻烦的是一大堆鉴别特征都找出来了,有的相互之间非常相似,究竟哪些应该归类?那些应该分开?那些可以作为鉴别因子?那些还不能?
尤其是“鉴别因子”的准确辨别,往往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就以“蜘蛛丝网”来说吧?与它类似的丝网很多,非常容易混淆。看到过蜘蛛网的朋友都清楚,在蜘蛛网里条形状网格是非常关键的特征,没有明显、整齐的条形状,而仅仅是格子状,那还不是“蜘蛛丝网”。请看下面的图示。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5/114f8dd2439.jpg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1/114f902134a.jpg
这些都还不是“蜘蛛丝网”,“蜘蛛丝网”一定是清晰的,像蜘蛛网那样成条形的网格,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高速公路”也是属于比较特殊的“鉴别因子”,它只会在有开片纹的瓷器上出现。而且要注意与以下形态相区别: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6/114f8ded0f5.jpg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27/114f8e84118.jpg
这些显然都不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定是蒙在开片纹上的一种半透明雾状晶体,当然也可能是一种釉面氧化形态,可氧化是在开片纹两侧的表层发生。而上面图中的氧化是发生在釉与胎之间,是在釉的内层发生。在开片纹两侧釉内层发生的氧化,仿品中已多见了,所以要特别留心区别。
目前最普遍应用的是“碳渣气泡”,即好辨认,应用又广,而且在各种釉面上都有可能出现。但要注意,“碳渣气泡”除了颜色像碳渣那样复杂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碳渣”是填充在气泡中的。以下这类情况都不属于“碳渣气泡”。
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5/114f8e58795.jpg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13/20/14/114f905410f.jpg
前一图是氧化气泡上有点土沁,后一图是纯粹的气泡土沁。炭渣气泡的色彩像炭渣,而不是黄土。
好了,先介绍这么三个有特色的“鉴别因子”,大家有兴趣的不妨试试。能找到这类因子可以将整器和显微照片发上来大家一起交流。就发到这个帖子中无妨。如果有条件,最好能使用爱国者数码观测王GE-5,这样交流起来不容易出现偏差。
总结一下:在一件瓷器中,出现的鉴别因子越多,这件瓷器的真实性无疑就越高。在一件瓷器中,即使出现的不是明显的鉴别因子,但各种奇特的特征越多,真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一件瓷器中,越是在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鉴别因子或奇特特征,真的可能性也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