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佳泉之三--
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钱币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由于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直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开元通宝钱”,五铢钱才废止。五铢钱流通历时长达739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有资料披露多达几十亿枚),流通时间最久的,并最为成功的长寿钱。数量大,品种(版别)多,单单西汉时的五铢钱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武帝三官五铢、昭帝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元帝到西汉后形制的五铢,另外有小五铢(也叫“鸡目五铢”)等等。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
本博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间对有关的“五铢”作了简单的介绍,实际上只是“五铢”钱币中间很少的一点,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到今天为止,算暂时告一个段落。
下面分别展示“西汉”和“隋”时期的五铢钱,作为本系列介绍的暂时结束。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五铢”佳泉之三---西汉“五铢”和隋“五铢”]()
现展示一“西汉” “五铢”,见下图:
http://s1/bmiddle/005RZLk5gy6WGCESjv260&690
http://s16/bmiddle/005RZLk5gy6WGCFNqR90f&690
直径:25.85-26.33 mm 厚:1.55-1.95mm
穿:9.
87mm 重:3.27克
币文“五铢”、由于锈蚀严重,穿左边“五”被绿锈完全掩盖了,但仔细对着光线可以勉强看到一些样子,而穿右的“铢”只能勉强看到一部分。但奇怪的是,穿和文字的位置不是象通常那样平行排列,而是错开一个角度。当然由于锈蚀严重也有可能这里所看到的文字是另外一个钱币留下的。
尽管锈蚀严重,但从直径、厚度和重量看,还是属于早期的“五铢”铸品。
现展示一隋 “五铢”,见下图:
http://s2/bmiddle/005RZLk5gy6WGCMOMNP01&690
http://s11/bmiddle/005RZLk5gy6WGCNs2Aqca&690
直径:22.26-22.59 mm 厚:1.26-1.49mm
穿:7.
26mm 重:3.21克
隋“五铢”是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早期直径24毫米,晚期直径逐步减小,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后炀帝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另有铁钱。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而这里币文“五铢”二字为篆书,笔画精整、穿左的
“五”左边有一竖。并为直笔五。朱"头呈方折,边缘较宽,面无好廓,钱背肉好均有廓。华谱有曲笔五的记载。而没有直笔五的记载。(此应注意与北朝西巍“大统五铢”的区别。主要是重量比较轻。)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