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老宋拆字-前言》

(2023-01-09 19:07:37)
标签:

汉字

苏美尔

楔形文字

《新版老宋拆字-前言》

宋亚光

 

§1

请永远相信中国的上古历史绝不是神话,只是沉睡在两河数千年。

 

§2

笔者仅属于未知世界的业余爱好者,没有文科语史地及考古专业知识,也基本不懂楔形文字和外语。只是源自20214月,在研究文殊就是伊南娜时(见下图),突然发现“汉字可能与楔形文字更密切”。于是凭借与众不同的那份对上古信息的超级敏感,一直个性化的独立研究汉字的可能起源。所以不会受现有固化的模式约束,也不期待能弄出什么高大上的成果。喜欢而已,更愿意与关注的朋友们分享。但肤浅难免,不妥之处请一笑了之。欢迎质疑斧正。忠言逆耳,鞭策才能有进步。

 

《新版老宋拆字-前言》

 

§3

上古历史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直至汉字成形之后才能完整记录,其形式必然是追溯。而对于汉字的造字者们,唯一可靠的标的物就是我们祖先在上古已经使用的楔形文字(名),并从中拆解组合出更多新的汉字(立体的新象形文字),以尽可能的接近真相。

 

同一个汉字甲、金、篆、繁存在着不同的笔画、结构或迥异,应该是由于造字者对楔形文字的原型(N个楔形符号的组合),在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不同理解、不同想象力,以及原型楔形符号的不同取舍,最终不同的拆解、组合所造成的差异。但原型仍然是唯一的、统一的,犹如定海神针,发挥着规矩的作用(小篆与新楔形文字<</span>注此为笔者非科学自命名>最密切,以至于怀疑统一文字的秦始皇应该有整套模板)。

 

此外,楔形文字转化为汉字几乎不存在字根,即同一个或一组楔形符号,可以拆解组合出N个汉字,没有排他性。这也是极度困难之所在。好在中国历史的记载藏有太多的信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的努力就是发现原型!再通过拆解组合比对,来逆向还原、并推理重建。

 

§4

笔者独创的比对方法大致有三原则即原型符号的笔画数交叉线的结构技巧、以及再创造的想象力。经过近2年的挫折与深思,已经初步告别迷茫,之前摸索中的错谬,敬请原谅,现概以23年新版为准。

 

§5

与苏美尔互参不仅能够互证,而且更加有滋有味。并以此汉字原型的“发现”作为极其难得的证据来顺便解读历史,也就是似乎找到了一条验证上古的捷径。

 

由于西方苏美尔考古在先并已经强势命名,所以关于汉字与新楔形文字可能更密切的系列研究不得不借助于此“成果”。但如同《旧约》是希伯莱人的家谱之逻辑一样,我们祖先于汉字、史籍以及家谱中所传承和秘藏的上古历史都是不折不扣的华夏遗产。

 

§6

苏美尔楔形文字名以及相关资料均为朋友无私帮助提供,永远感谢!另文中所配字体图片和一般资料来自《汉典》、《查字网》和百度等,一并感谢!

 

202319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