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格讲坛】为私利帮助敌人的秦国宰相——话说嵌名诗之二十五

(2015-01-01 16:43:34)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娱乐

收藏

为私利帮助敌人的秦国宰相

——话说嵌名诗之二十五

         http://s5/bmiddle/005QVceagy6OQaX9ZZS18&690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成语叫“纸上谈兵”,专指那些只有嘴上功夫、实际运用却是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的人。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说来说去还是废话。细究起来,这个成语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赵两大军事集团所进行的一场持续三年战争的收官之役,这次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役。说起这次战役,朋友们最熟悉的就是赵括。这个人只有嘴上的功夫,没有实战经验,在军校当个教授是好材料,让他领兵挂帅却是万万不行!也正是看他带兵不行,有人才极力“推荐”他做赵军统帅,要不怎么让赵军失败呢?有朋友要问了:是谁“推荐”的赵括呢?格格告诉你吧:这个人就是战国后期有名的战略家、秦国宰相范雎。

据《格格春秋》记载,范雎本是魏国芮城人,这个芮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起初,他是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做事。须贾看他是个人才,对他也非常器重。有一回,须贾出使齐国,就把范雎也带上了。范雎这个人就像身上贴着“人才”标签似的,走到哪里都受人待见。一天半夜,齐王派专人给范雎送来很多礼物。就为这事,范雎受到须贾的怀疑。须贾说:你肯定是和齐国暗中勾结,不然他们为什么单单给你送礼?须贾这个人政治觉悟还挺高,不徇私情,回国后就把这一情况向宰相魏齐做了汇报。魏齐一听火冒三丈,把范雎揍了个半死,拿个草席一裹,命人往他身上撒尿。到了半夜,范雎在看守帮助下逃离虎口,捡了条小命儿。以后又设法投到秦国,逐步爬到了宰相的位置,被封为应侯。《格格春秋》上说,范雎这人确实有才,战国后期秦国奉行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就是他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秦国才得以实现全国统一。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秦国先拿近邻韩国、赵国开刀,长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据《格格春秋》记载,这次战役自公元前2627月开始,至公元前2609月结束。战争前期,赵军统帅、战国名将廉颇面对强大的秦军采用了坚壁不出的战略战术,使远路而来的秦军无计可施,形成两军对峙局面。为打破僵局,身为秦国宰相的范雎“调整”了赵国的人事安排,他把老廉颇“撤”了。这个人不行,有这老头儿在我们秦军甭想取胜,必须得还!换谁呢?换成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听说这小子讲用兵之道一套一套的,就是没什么带兵经验。别看他老爸行,他肯定不行!不行就好,既是草包就得“提拔”!

秦国宰相范雎怎样“撤”了赵国名将廉颇又“提拔”了草包赵括呢?《格格春秋》上说,那是一个典型的腐败误国案例。在比范雎所处年代更早的春秋时代,大军事家孙武就在《孙子兵法》里提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他说:故知胜者有五,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在这里,孙武明确指出,在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当中,政治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相范雎对赵国的“人事调动”就是利用赵国的腐败高官具体操作的。战争已持续两年多,无论从国力、军力还是从民心方面来讲,赵国都迫切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结束战争的唯一出路就是打退秦军。可根据双方的军力对比和战争态势分析,战国名将廉颇也很难拿出一套出敌制胜的作战方案。没有行动目标,只有凭关据守打消耗战,可这确实不是一条制胜之道。因此,赵国国内便对老廉颇有了怨言,说他不思进取,不积极寻找战机,只是被动挨打,这样下去,赵国还有什么希望?基于以上原因,范雎才有了促使赵国换将的设想。为完成这一使命,范雎向赵国派出了多支敌后政工队,到敌人后方去做政治宣传工作。政工队有两项具体任务,其一是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怕的不是廉颇,而是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一个糟老头子都被秦军打得不敢露头了,秦国还会怕他?怕就怕“红二代”赵括。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个人年富力强,谋略比他爹都高。听说,廉颇之所以不肯与秦军交战,是在做向秦军投降的准备。任务之二便是将以上内容重点灌输进几个赵国重臣的耳朵,让他们帮赵括的忙,在赵王面前替他多美言几句,当然,这需要数目不菲的黄金。没利不早起,不图黄澄澄的金子谁会去冒犯错误的风险?结果,范雎成功了。那几个受过贿的赵国高官成了主张撤换廉颇的急先锋,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民意代表,完全是一副一心为公的样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这样被推上了领导岗位。

《格格春秋》上说,在迫使敌方换将的同时,范雎又力推名将白起担任秦军统帅,并要求全国对这一消息严格保密。自此,秦国在《孙子兵法》中所言制胜条件之一的“将”上又占了绝对优势:赵军统帅以劣将换名将,秦军统帅则换成了战争经验更为丰富的军事天才。如此调度,再加上以前所拥有的优势,秦军的完胜已不再有任何悬念。这也致使秦军终于在公元前2609月取得了斩杀赵军统帅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万的彻底胜利。论及战争的胜利,范雎可以说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让双方换将几乎起到了不战而胜的作用。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秦国灭赵指日可待。赵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国贫民疲,已经不堪一击。秦将白起也正是看准了这一大好时机,决定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可就在这时,形势发生了逆转。使形势发生逆转的还是秦国宰相范雎,只不过是这次情况倒过来了,赵国把他用过的计谋反过来用到了他身上,他受了赵国的重金,成了赵国在秦国的代言人。

秦相范雎如何成了赵国的代言人呢?《格格春秋》上说,赵国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在挨打中学会了打人,他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几箱黄金买回大好河山。在决定行贿对象时,范雎成了第一人选。于是,一桩决定赵国命运的政治腐败案在秦国发生了。《格格春秋》里有首诗是这样评价范雎的:

 

葆丹心念居,

门似海无堤。

例初开霸业,

鸠婉鸣难欺。

 

诗中明确指出:应侯范雎私欲误国。而诗的大意则是这样的:心中本应保持纯真,却让利己的思想占据了它的位置,公侯们的欲望真是无边无沿。这样的诡计严重损害统一大业,即使像鸟儿那样叫的好听,也难以蒙蔽国人的眼睛。

据《格格春秋》记载,赵国的这一买国行动是由苏秦的弟弟苏代具体执行的。但凡这种求人帮忙的事,却总要以替受贿人着想的名义去做。苏代是怎样为范雎着想的呢?他对范雎说:灭了赵国对秦国有好处,对白起好处更大;而对你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有很大的坏处。你想啊!灭赵是白起带兵攻城略地的野战之功,他必定会因此加官进爵而位列三公。到那时,白起的地位就会在你之上,你能容忍让他骑在你的头上吗?人民群众固然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历史的走向却是由少数人决定的。这次,赵国烧香算是找对了庙门。经过苏代一番游说,范雎的政治立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革命派”变成了“保皇派”,他不主张灭赵了,而是坚决主张从赵国撤军。范雎主张撤军的理由是:经过长期战争,秦国国力不支,无法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由于此时范雎还在秦王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尽管白起等人极力反对,这个议案最终还是被通过了。公元前26011月,白起带领胜利在望的秦军,一步一回头的告别赵国都城邯郸,踏上了无奈的凯旋之路。

不过,秦王很快就察觉到了战略上的失误,深悔痛失灭赵的大好时机。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912月,秦军卷土重来,再次发动灭赵战争。这回,历史给秦人开了个大玩笑。经过一年多的战争修复,赵国争得了喘息的机会,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致使秦军大败而归。秦王发怒了,国人也怨声四起,范雎还是没能保住相位,最后以辞职结束了政治生涯。

《格格春秋》上说,直到三十一年后,秦国才完成了灭赵的历史使命,而这时距长平之战的胜利已经有三十二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